文/賈方舟
去年年末,劉亞明邀我去他新建的畫室看他正在制作中的一幅巨制(300cm×400cm×4,共1600cm)。這幅大畫所展現的情景令人觸目驚心:成千上萬的人帶著驚恐的表情從畫面深處如逃難般迎面撲來。畫的左邊是一尊被人簇擁的巨大的露天臥佛,天空如龍卷風般的陰云不斷擴散,氣氛極度緊張和恐怖,仿佛一場巨大的災難即將在人間降臨……
我知道,亞明是想通過一種隱喻和象征的手法表達他對人類命運的深切憂患。記得當時我曾提醒他:不要陷入太具體的情節描繪,以免觀眾會以為你是在表現一場真實的災難性事件!不幸這種感覺居然被驗證,汶川大地震發生后,我又跑到亞明的畫室去看,面對這個驚心動魄的虛擬場景,我真的有些驚呆了!亞明一年前開始在畫布上要做的事,一年后居然變成了真真切切的現實:那些面對蒼天恐懼、絕望的人群,好像真的是從汶川涌來!早在一年之前(確切地說是2007年5月2號),仿佛畫家就決意要通過這件作品預先向人們發出警示,沒成想,它卻不期然變成一次對這場災難的精神預演!
特別是,畫家本人就來自四川內江,難道這位川籍畫家早已預感到一場災難的來臨?然而,這種先兆和預感又是由何而來的呢?畫家自己不能解釋清楚,我們也不可以如此地附會。但是,亞明卻如此真切地在畫布上虛擬了一場災難所帶給人的精神恐慌。畫家不是先知先覺,亞明只是對人類命運充滿一種莫名的憂患,對人類的生存環境深懷憂慮,對失卻信仰的眾生深感不安。早在前幾年他畫的《此岸》系列作品中,已經明顯地透露出這一信息。他的那組作品,已經籠罩著一層濃重的悲情色彩,飄蕩著一種神秘不安的氣息。
劉亞明始終有一種“宏大敘事“的強烈欲望,《此岸》系列作品的尺幅本來已經很大(都是280×220cm的尺寸),然而,他總是被一種悲劇精神所困,總想以一種悲天憫人之心來觀照人類難以預測的未來,來暗示人類命途多舛的悲劇命運。這件巨制從色彩稿到放大制作已經畫了一年多,這件預計用兩年來完成的作品,現在大約完成七成。汶川大地震的發生對畫家沖擊很大,面對自己虛擬的場景,這位四川仔自己也懵了。
其實,充滿人文情懷的知識分子對人類社會即將發生的重大事件總會產生一種莫名的精神預感。這種精神預感的主體并不清楚,只是當事后被證實時,才有所恍悟。古今中外均不乏這類例證,即以中國現代藝術大展為例,開展后出現的一系列事件和一些作品所包含的暗示和征兆,都可看作是半年后所發事件的預演。沒有人可以對未發生的事情預知,它與特異功能也毫不相干,但預感卻是存在的。雖然預感者對預感本身也無法做出解釋。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