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誠軒拍賣2009年春季拍賣會于5月31日圓滿落幕,包括油畫雕塑、中國書畫、瓷器工藝品、郵品錢幣等四個項目,總計成交金額達一億九千五百余萬元人民幣。其中,清乾隆御制王獻之《中秋帖》、《洛神賦》玉版以1,848萬元成交,李可染《韶山》以1,624萬元成交,分別創下國內拍賣中國歷代玉器和李可染畫作的最高紀錄,成績斐然。
油畫雕塑專場共110件拍品,總成交價1636.5萬元人民幣,成交率為70.27%,有54%的拍品皆以高于估價的金額成交。
從去年秋拍至今春,林風眠畫作市場熱度不減反增,來源清晰的佳作屢創新高。本場林風眠《持扇依花叢》由林氏義女馮葉女士提供,是畫家輕松明麗畫風的代表作,經過現場與電話競投十幾位買家的熱烈競逐,最終以302.4萬元、高于估價三倍的金額成交,成為油畫雕塑專場拍賣的第一高價。另外兩幅創作于上世紀三十年代的林風眠早期作品,為罕見的絹本彩墨材質與條幅形制,也表現不俗:作于1933年的《水禽圖》以61.6萬元成交;《山居讀書圖》創作于1937年,題贈時任教育部長的友人朱家驊,以44.8萬元成交。
吳大羽的《無題No.6》出版多次,受到多位藏家的喜愛和競標,開拍后很快以超出估價高端的103.04萬元成交。早年留日的丁衍庸是畫壇上現代主義美術觀念的重要倡導者之一,油畫留存極少,此次從香港丁氏學生征集到的兩幅雙面木板油畫都表現亮眼:作于1965年的《交腳菩薩》以50.4萬元成交,1964年的《甲骨文字與蘭》以25.76萬元成交。
“新文學名作名家插圖原稿”專題、“李詠森舊藏師友畫集”專題,薈萃多位名家難得一見的作品,十分引人注目,也受到了藏家的熱烈響應,這兩個專題的拍品皆全部成交。其中王懷慶的《倪煥之》插圖原稿估價6萬元,經過現場極為踴躍的競價,最后以29.12萬元成交。
中國書畫兩場成交率分別為95.49%和93.97%,總成交價10,766.8萬元人民幣,突破億元大關。
拍前最受人矚目的是李可染創作于1969年的《韶山》,十六平尺有余的橫幅畫面,既是畫家敘事性山水畫的代表作品,也為文化大革命時期的美術環境留下了明晰印記。中國經濟網記者獲悉,《韶山》從400萬起拍,經過多位買家競逐,最終以1,624萬元成交,創下國內歷年拍賣李可染畫作的最高紀錄,為此次春拍掀起一個亮麗的高潮。另一幅李可染畫贈前廣州市副市長歐初的《嘉陵江邊》,畫面明亮,層次豐富,以將近估價三倍的336萬元成交。
其余二十世紀書畫名家的作品均有不凡表現。石魯晚年力作《風荷》,尺幅巨大,氣勢磅礴,畫家以石碑般圭角崩錯的筆鋒,追求結構的疏密方圓和半抽象意境,徹底顛覆了傳統文人花卉的面貌,最后以414.4萬元的高價成交。此外,黃賓虹《溪山深處圖卷》以336萬元成交,張大千《松下問道》以246.4萬元成交,齊白石《新喜》以224萬元成交,傅抱石《青天明月》以176.96萬元成交,吳昌碩《三千年結實之桃》以147.84萬元成交,吳湖帆《松風云海》以132.16萬元成交;這些名家名作,因來源清晰,屬畫家各個時期的典型作品,而受到買家青睞,均以高于估價高端的價格成交,其中間有超過估價兩倍以上者。
尤其值得關注的是,中國書畫(一)兩個收藏專題獲得空前成功,場內人滿至出現爆棚現象,每件拍品均有多人競投。海外資深藏家書法專題,其中康有為一對三十二言、高近四米的長聯,由20萬起拍爭至156.8萬元成交。另一位日本藏家所藏吳昌碩作品專題,每件拍品均以高出底價數倍至十數倍的價格成交,最高一件比底價高出逾二十倍。
書畫成扇方面,傅抱石贈給蘇州名醫繆仲康的書畫合璧扇,由25萬起拍,各路買家紛紛踴躍競投,價格一路飆升,最終以115.36萬元成交,為成扇拍賣罕見的高價。謝稚柳、陳佩秋夫婦,張善孖、張大千昆仲的成扇價格亦極亮眼,一柄純然水墨的謝稚柳書畫合璧扇以28萬元成交,陳佩秋青綠重彩書畫合璧扇以20.72萬元成交,而張大千以水墨仿八大山人畫風的《荷塘清趣》扇,亦以33.6萬元的高價成交。總計八十五件成扇拍品全數成交,成績極為不俗。
瓷器工藝品專場總成交價4,410.1萬元人民幣,成交率為72.93%,其中清乾隆御制王獻之《中秋帖》、《洛神賦》玉版以1,848萬元賣出,打破了歷年國內玉器拍賣的成交記錄,亦為本次春季拍賣會成交金額最高的拍品。
流傳有緒、品相無瑕的拍品一直深獲買家喜愛。明洪武龍泉窯暗刻纏枝牡丹紋玉壺春瓶,造型優美,釉色青瑩,為明初處州官窯的精品,傳世罕少,估價為160萬元,最終以296.8萬元成交。清乾隆松石綠地粉彩福壽連年紋茶壺,品相保存完好,場上起價后,即受眾買家一路追捧,幾經爭奪,以280萬落入資深收藏家囊中。清乾隆爐鈞釉貫耳瓶為乾隆初年制品,釉色瑰麗,以高于估價三倍多的257.6萬元成交。
工藝品項目異軍突起,在拍前即被普遍看好的四件田黃全數成交,其中清早期田黃獸鈕方章,工精料好,以91.84萬元被國內藏家收納。而受到全場矚目的清乾隆御制王獻之《中秋帖》、《洛神賦》玉版以估價六倍的1,848萬元成交,反映了宮廷藝術品的收藏熱度仍然不減,不受國際金融風暴的絲毫影響。
犀角拍品以其存世稀少、工藝復雜而受市場歡迎。清初犀角雕荷花螭龍紋杯以87.36萬元成交,明晚期犀角雕秋葵形杯以61.6萬元成交。玉器方面,清乾隆白玉獸面紋簋式蓋爐出自英國舊藏,起拍后場內氣氛熱烈,終以95.2萬元成交,再次顯示出宮廷藝術的吸引力。
郵品錢幣專場的良好成交狀況,一掃08秋金融危機的陰霾,重新顯現繁榮景象。
古錢、金銀錠、機制幣三個部分的拍品均成交踴躍,成交率分別為:82.2%、73.3%、77.88%,總成交比率77.75%,與08年秋季相比,整體提高近十個百分點;總成交價1,196.36萬元人民幣。
古錢五十名珍之一戰國齊國“齊造邦長法化”六字刀,拍出26.88萬元的高行情價格;清代“宣統元寶”背“天下太平”闊緣厚型方孔圓錢,銅質優良,鑄工精湛,大受藏家青睞,經過激烈競爭,最后以14.56萬元成交。
機制金銀幣行情穩中有升。一枚征集自海外資深收藏家的“民國三年袁世凱像壹圓簽字版金質樣幣”,成交價134.4萬元;“民國二十五年孫中山像背帆船壹圓、中圓銀質樣幣”各一枚,成交價31.36萬元;另一枚1912年南京造幣廠試鑄“孫中山像開國紀念下五星版金質樣幣”也以22.4萬元易手;同時,一枚“江南戊戌光緒元寶庫平七錢二分凹眼龍版銀幣”,以極佳的品相被追捧至17.92萬元,為目前此版式銀幣的最高成交記錄。
錢幣收藏中的紙幣板塊,近來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新銳藏家大增,整體行情明顯上揚。此次春拍首次將紙幣部分獨立成冊,共計上拍795件,成交率高達82.89%,總成交價770.4萬元人民幣。
南京藏家楊勇偉先生的華中解放區紙幣專題,幾乎百分之百成交,其中,“民國三十二年陜甘寧邊區銀行伍仟圓樣票”,預估價2萬元,最終以22.4萬元被志在必得者競得。另一枚“民國三十三年晉察冀邊區銀行兌換券伍仟圓打孔樣票”,現場5千元起拍后,被數位競拍者一路追逐至30.24萬元,成為紙幣部分最高成交價。
中國經濟網記者了解到,此次郵品拍賣陣容整齊,精品良多。全場總成交價724.9萬元人民幣,成交率75.7%,屬近幾年來最好成績。
近年來一直受到藏家追捧的清代郵品,此次成交甚好。征集自海外收藏家的一批紅印花加蓋暫作郵票,行情居高不下,部分精品的成交令人瞠目。例如:“紅印花大字4分郵票二十五枚全格”,成交價高達39.2萬元;另一枚品貌端正、原膠上品的“紅印花小字4分新票”,也以17.92萬元的超行情價成交。
中國郵政史一直是郵品收藏市場的主力,出自同一位藏家的蟠龍郵票系列藏品成績突出,目前存世僅見的“1897年日本版蟠龍郵票無齒試色樣票十二枚全套”,以33.6萬元成交;一件貼用日本版蟠龍郵票的“1898年蕪湖寄鎮江大清郵政匯銀執據”,成交價17.92萬元;“1909年天津寄煙臺紅條封”,銷極為罕見之“八”號馬車圖異形郵戳,著錄于孫君毅權威著作《清代郵戳志》第158頁,最終以8.96萬元的成交價體現其應有價值。
民國部分亦不乏珍品,出自天津資深收藏家之“偽華北淪陷區北京仿版孫中山像、烈士像未發行郵票系列630余枚”,歷來存世少見,現場激烈競爭之后,以28萬元的成交價易手。
解放區郵品中,“1942年晉察冀邊區第一版代郵券2分、5分、10分三枚全”,發行使用僅七個月,存世稀少,尤其是2分一枚多種郵票目錄未見刊載,極為罕見,最終以8.4萬元被現場買家收入囊中。新中國郵品部分成交良好,老紀特、文革及編號郵票均價格堅挺。一套存世極少見的“1951年東北貼用包裹印紙有齒孔四枚全四方連”,成交價15.68萬元;一枚品相極佳的“全國山河一片紅撤銷發行郵票”,成交價26.88萬元。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