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中國經過幾十年的發展,藝術品拍賣已經被大眾所了解。在很多人眼里,拍賣的意義已經遠遠超出了發現價格和完成交易,它就像一個具有神奇功效的水晶球,可以化魚為龍,甚至可以點石成金。
其實拍賣活動本身就是一種單純的經濟行為,和文化、藝術,甚至民族感情、歷史情結都沒有關系。將這種非經濟因素強加進去,以保護民族文化的名義,公然在拍賣會上叫板,既不明智,更不實惠,甚至成為業內的笑柄。當然,從精神經濟的角度看,這樣做,也可以起到凝聚社會關注度、抬升其價值的功效。
盡管馬健說,拍賣是中國和尚的發明。但我還是要說,現代意義上的拍賣,尤其是收藏品拍賣,還是西方資本主義體系的產物。我不禁想起,在中國最早的一次現代意義的收藏品拍賣,那是在英法聯軍攻占圓明園,并且大肆搶劫后進行的。由于分贓不均,也由于換成金銀便于攜帶,那幫強盜竟然在圓明園用最“民主”的拍賣制度,重新“公平地分配”了劫掠的財產。可以說,中國收藏品的拍賣從一開始就是屈辱的。
可是,拍賣畢竟是當前國際通行的游戲規則。當今世界,我們已經不能要求洋人陪我們玩蹴鞠,而只能和人家踢足球,盡管我們自認為蹴鞠是足球的祖宗。既然是通行規則,我們就必須按規矩行事,比如入場時要著正裝,叫價時要舉牌,當然,也更要了解幕后的陰謀,因為這也是構成拍賣獨特魅力的重要方面。在這個問題上,我堅持認為,經濟行為和道德判斷應當分開,如果完全按溫良恭儉讓的要求來做,最好不要有市場,只是將家里的金銀細軟搬到大街上直接布施好了。我們常常抱怨商場上的討價還價、爾虞我詐,對那些串通、哄抬、壟斷等幕后操作嗤之以鼻,其實這是完全錯誤的。在商場中展示出的“非道德”一面,正是高超的商業技巧,和傳統道德無關。這也是西方新教倫理與中國傳統儒學傳統的沖突。
因此,還是要深入研究拍賣行為,甚至將其當做一門學問來研究,這就是馬健所說的“收藏品拍賣學”。作者用了許多方法,從不同的角度,介紹收藏品拍賣的原理、要素以及規律,娓娓道來,頗有意思。但是,對于許多普通讀者來說,書中的那些數學模型可能會成為障礙。我的建議是碰到這些字母成串的地方,不妨就跳過去。我一向認為,這些數學公式的主要功能就是嚇走外行,讓內行無話可說,此外,基本上沒有用處。但是,在經濟學廣泛運用數學工具的今天,沒有模型就不成其為學,所以就寬容吧,看得懂的,可以從公式中走入另一境界;看不懂的,也不影響意思的理解。
應當說,這是一本富有創新意識的書。盡管從學術體系上看還比較簡單,但是對收藏品拍賣的主要問題都講到了。作者也花了許多功夫來深入挖掘資料,思考其中的一些規律性的東西,有不少自己的見解。可以相信,以本書為起點,隨著對理論的進一步研究,在不久的將來,我們可以看到更加規范化的學術著作,那也是對中國收藏品拍賣市場和文化產業理論的重要貢獻。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