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出幽谷傳永遠
——淺識
◎胡西林
《倣郭熙幽谷圖》是吳湖帆著名的臨摹作品,作於1933年。與原作相比,吳湖帆摹本尺寸略小,縱145釐米,橫52.5釐米(原作縱167.7釐米,橫53.6釐米,現藏上海博物館),紙本,水墨淺設色。畫上有二題,其一曰:北宋郭熙幽谷圖,宣和內府所藏,癸酉二月吳湖帆臨。其二曰:絹本無款字,安岐收入《墨緣彚觀》,標曰郭熙。畫作山陰幽悄之景,前人皆誤為雪霽,安氏題為幽谷,自有特見也。吳湖帆。
吳湖帆是近世鑒藏大家,眼力好,所藏宏富。曾著《吳氏書畫記》,輯錄他收藏的歷代名畫上的各家題跋以及他本人所作的題跋。從《吳氏書畫記》統計可知,吳湖帆當年收藏中國歷代名畫總數為294件(《吳氏書畫記》原為十一冊,第一冊為吳大澂畫作,第二至十一冊為《梅景書屋書畫記》十卷,後缺失第三、第八兩冊,即《梅景書屋書畫記》中的第二、第七兩卷,故此數字不包括缺失兩卷書畫。又,張春記《中國名畫家全集·吳湖帆》據手抄本《梅景書屋書畫目錄》統計吳湖帆的藏畫為512件,兩者相差懸殊,原因不明。)吳湖帆對所藏書畫編號歸類,詳加考訂,精審的程度在現代收藏家、書畫鑒定家中首屈一指。然而收藏再富,他也不囿于己藏,而是繼續收求,遍訪名畫,加上他在上世紀三十年代已經在書畫鑒定界享有“一只眼”之譽,常常有人持畫上門求其鑒定,眼福之大,少有人比。他對那些欲求不得的名跡則設法借觀,百度揣摩之後,要么擇隙題跋,要么精心臨摹,過足“貪婪”畫癮。比如當年那卷明末清初楊文驄、王時敏、張學曾、惲向所作《四賢山水合卷》,吳湖帆就是向當時的畫主吳芳生借觀後分五段寫下了近千字的長跋,為後人留下一段佳話。而此軸北宋郭熙的《幽谷圖》更是令吳湖帆欲罷不能,那麼吳湖帆是如何獲觀此畫、畫主又是誰呢?1933年吳湖帆在《醜簃日記》中有相關記載,茲錄如下:
一月卅一日 大千攜示郭河陽《幽谷圖》絹本真跡,筆墨生動,百讀不厭,載入安儀周《墨緣彚觀》中,今在廬山蔡金臺家。
二月二日 ……程云岑、葉遐庵來,長談。遐庵見郭熙《幽谷圖》不以為然,因蔡金臺舊藏無妙品,此成見也。
二月十五日 ……臨郭熙《幽谷圖》一角。
由此可知,是張大千向吳湖帆攜示此畫,畫的主人則是蔡金臺。同時,我們還進一步知道了這幅畫從一月卅一日到二月十五日,至少有十六天的時間是在吳湖帆的梅景書屋。張大千、吳湖帆都是愛畫、嗜畫如命的人,當年他們兩人為什麼沒有買下這幅作品?而此畫在蔡金臺之後的收藏者是北京琉璃廠的古玩商靳伯生,其中故事我們不得而知。葉恭綽(遐庵)是在吳湖帆的梅景書屋觀賞這幅作品的,但是“不以為然”,“不以為然”的原因是“蔡金臺舊藏無妙品”。其實不是這個原因,葉恭綽是厭惡蔡金臺這個人,“不以為然”中有是非情感的因素。蔡金臺是前清進士、翰林院編修,甲午海戰後曾經在江西倡導成立高安縣蠶絲學堂,這是我國最早的一所農業學堂,但是在戊戌(1898)政變前後,蔡金臺與劉學詢、楊崇伊等一起籌劃彈劾維新派,又在光緒二十五年(1899)六月初伙同劉學詢、慶寬以“考察商務”為名,前往日本抓捕康有為和梁啟超。葉恭綽因人及物,委曲了這幅作品,所以吳湖帆說“此成見也”。
其實在這幅作品的收藏者中,吳湖帆也有自己的看法,比如安岐。安岐,字儀周,清康乾時天津人(也有人說他是朝鮮人或者朝鮮族人)安岐的父親是鹽商,在天津為明珠業鹽。安岐少年時,據說是明珠的家奴,成年後子承父業,并得明珠賞識,代明珠在揚州為鹽商,是當時兩淮鹽商兩位總商中的一位。安岐經商有才干,所做鹽業生意份額占當年兩淮鹽銷總量的近五分之一強,其資產與同在揚州業鹽的山西巨富亢氏齊名,并稱“北安西亢”。業鹽以外,安岐博雅好古,精鑒賞,富收藏,收藏之精之富在同時代中幾無人匹,晚年他將所藏著錄匯刻成《墨緣彚觀》。但是吳湖帆對安岐也不以為然,認為他一個明珠家奴,侍人居然也能受寵起家,擁資百萬,張羅書畫,而觀其所藏卻未嘗見有只字,吳湖帆蔑其無文。吳湖帆說得也是,大約安岐不善書法,所藏確少見有題識,但是一部《墨緣彚觀》著錄安岐庋藏歷代書畫典籍,無論識文還是考訂簡述,歷歷敘來,都可一讀。然而吳湖帆對安岐在郭熙《幽谷圖》上的見解卻極為讚賞,因為此作傳自北宋宣和內府,一路下來前人皆誤識所畫為雪霽,安氏卻題為幽谷,沒有人云亦云,這與吳湖帆所見如出一轍。當年郭熙是在素白絹上作畫,山石用的是卷云皴,通幅作品用淡墨渲染,未著墨處露出的絹白極似輕輕罩著的一層白雪。但是試想,雪落山坡,雪就不會落到樹枝上了?從此這幅作品就被稱作《幽谷圖》了。
吳湖帆是一位嚴謹的畫家,他的嚴謹,在一幅畫開筆之前一定做到對所要作的畫胸有成竹,當然他也筆筆生發。而臨摹古代名跡那一定是琢磨透了方才下筆。前面說過,郭熙的《幽谷圖》至少有十六天的時間是在吳湖帆的梅景書屋,其實還不止。張大千是一月卅一日攜畫到吳湖帆的梅景書屋的,十五天後吳湖帆才開始臨摹,這期間他就是在揣摩體會。他觀察很細緻,臨得也很細心,輕擦淡染,兼工帶寫,一絲不茍。以吳湖帆做事的認真程度和作畫的速度來看,繪製這麼一幅作品至少也得兩天時間,所以他二月十五日在日記中所記是“臨郭熙《幽谷圖》一角”。
吳湖帆的認真還體現在他作這幅畫的用紙上。吳湖帆是非常重視媒材的畫家,包括用紙和裝裱,尤其對他特別用心的作品格外講究。此畫所用宣紙是特凈皮,這種宣紙不僅檀皮含量高(與草漿之比約為8:2),而且皮漿經過多重過濾,質純纖維長,故紙面勻潔韌性好,極宜擦染。當年在海上畫壇,吳湖帆的經濟條件好,選紙以質量和效果為第一,并不計較價錢。
裝裱也是。此畫原裝舊裱,因為是臨摹北宋郭熙,原作在宋時又為宣和內府所藏,所以吳湖帆選擇宣和款式為這幅作品作裝裱。當年上海最著名的裱畫師是劉定之,他具有豐富的裝裱經驗,在上海開設“劉定之裝池”店,當然收費也較其他裱畫師要貴。吳湖帆的重要收藏要作重裱以及他自己創作的重要作品裝裱多出自劉定之之手。劉定之尤擅配料,并十分注重收集有年代的古錦和軸頭等裝裱材料。此作配料配色雅逸和諧,所裱剛柔相宜,垂地自然,應該是當年“劉定之裝池”之物。
吳湖帆《倣郭熙幽谷圖》先後收入上海書畫出版社《吳湖帆書畫集》、上海古籍出版社《吳湖帆詞典》、文匯出版社《吳湖帆的藝術世界》、北京工藝美術出版社《吳湖帆畫集》、河北教育出版社《中國名畫家全集•吳湖帆》、上海書畫出版社《畫壇聖手•吳湖帆傳》等畫冊、專著中出版,是一件可以傳之永遠的繪畫佳作。

吳湖帆(1894~1968) 倣郭熙幽谷圖
設色紙本 立軸
1933年作
145×52.5cm
出版:1. 《吳湖帆書畫集》P35,上海書畫出版社。
2. 《吳湖帆詞典》P17,上海古籍出版社。
3. 《吳湖帆的藝術世界》P139,文匯出版社。
4. 《吳湖帆畫集》上卷P41,北京工藝美術出版社。
5. 《中國名畫家全集·吳湖帆》P10,河北教育出版社。
6. 《畫壇聖手·吳湖帆傳》P24,上海書畫出版社。
著錄: 《吳湖帆文稿》P24,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