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讀《飲羕樓》 隨緣賞書法
——王鐸《行書五言詩·“飲羕樓”》欣賞
◎胡西林
王鐸《行書五言詩》軸,綾本,縱227.5釐米,橫46.5釐米,未署作年,依風格看,大約作於王鐸50歲以後,所錄是一首王鐸舊作。此詩另見王鐸“辛未(崇禎四年,1631)十月”為“泰器大詞宗”作行書立軸時所錄,詩題為《飲義樓作之一》(見《王鐸書法全集》第一冊第32圖,河南美術出版社),時年王鐸40歲。此次錄舊作,詩題為“飲羕樓”。“飲義樓”與“飲羕樓”就字面意思而言都可以成立,但是既然是同一首詩,就不該有兩個題目,所以必有一誤。問題是王鐸的大量詩稿在戰亂時不是被他“焚于天津舟次”,就是後來因為“貳臣”背景在乾隆敕編《四庫全書》時被刪毀,我們今天所能見到的王鐸詩作只是他所作詩中的很小一部分,所以無法直接找到原詩求證。但是聯繫詩意,這首詩寫的是“海上”聚筵時的所見所感:王鐸登樓飲酒,眼前“芋水去無盡,旗山空復秋”的景象撩動了他的情懷,於是寫下這首五言律詩,并遣一“飲”字與“羕”字結合,以動賓結構的詞組作詩題,極富意境。所謂“羕”,其字面意思就是“流水長長”,既可以形容江水,也可以形容河流,那不正是“芋水去無盡”嗎?(“飲羕樓”或許就是酒樓的名字)。需要說明的是,王鐸為“泰器大詞宗”作的是這幅書法,并不是這首詩,他作書法時所錄也是舊作。詩中的“芋水”無考,但是“旗山”在福建的閩侯縣。明朝天啟七年(1627)五月王鐸任福建考試官時曾到過旗山,沿途作有多首五言律詩紀勝,其中就包括這首《飲羕樓》。(沿途所作紀勝詩收錄在《擬山園選集》五言律卷中,但是這一首遺失了。)假如沒有出現這幅作品,將《飲羕樓》作《飲義樓》解我們無從比較,但是出現了這幅作品,並且“羕”字的結構筆劃書寫都清晰,所以我認為這首詩的題目應該是“飲羕樓”。這樣的話,《王鐸書法全集》所收為“泰器大詞宗”作行書立軸中對詩題識為“飲義樓”,就值得商榷了。
此軸書法書體在行草之間,體勢與筆力呈現出含蓄內省的情愫,與寫給“泰器大詞宗”那幅相比有明顯不同。這種不同不是指因歲月推移帶來的書風演變的不同,也不是指筆墨比當年更加蒼老的不同,而是指書法本身反映出來的書寫心態的不同。雖然我們不知道王鐸是在什麼狀態下寫這幅作品的,但是寫給“泰器大詞宗”那幅流露的是得意和張揚,而這一幅更多的是內斂。同一首詩,在不同時間、不同心情下書寫會呈現不同面貌,這就是中國書法藝術豐富而獨特的表情功能。況且,王鐸性格顯明,是一位極具才情的藝術家,他扎實的書法功力足以讓他在書寫一幅作品時,任意揮毫都能將即時心情演繹到他的書法中來,所謂才華與功力,這就是例子,十分難得。近年來,隨著對王鐸及其書法研究的深入,藝術市場上王鐸書法的價格不斷上揚,覓一幅王鐸書法佳作已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這是值得慶喜的,市場價格跟著藝術價值走,本來就應該這樣。

王 鐸(1592~1652) 草書 五言詩 綾本 立軸 227.5×46.5cm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