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賣數據曲線成為藝術品市場的晴雨表
10月4日香港蘇富比2008年秋季拍賣會,總成交額近11億港元,折合人民幣是96,605.498萬元,比2008年春季拍賣會175,478,719萬元的總成交額減少78,873,22萬元,下降了51.3%,比2007年秋季拍賣會153,688,839萬元的總成交額減少57,083,34萬元,下降了37.1%。
10月19日,倫敦佳士得的戰后及當代藝術夜場拍賣,大部分拍品的成交價都沒有超過預估價格。全場僅有的3件中國當代作品,流拍1件。中國當代藝術家曾梵志的作品《無題》超過了預估的18萬英鎊,以28.9萬英鎊的價格成交。
11月12日,中國嘉德2008秋季拍賣會于北京落槌。在為期三天的拍賣中,包括中國書畫、瓷器工藝品、中國油畫及雕塑、古籍善本、郵品錢幣銅鏡等在內的共18個專場悉數上拍,總成交額逾36,035,827萬元人民幣。
我們從這些數字中感到了陣陣寒意。金融危機的影響已經擴散到全世界,影響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紐約、巴黎、倫敦這些中心地帶的藝術品價格已經下降,同時在新興的藝術市場,比如圍繞在中國香港、迪拜的區域的價格也在下降。在根據最新的調查結果,新興藝術市場尤其令人失望。在佳士得拍賣行中東分部在10月29-30日的拍賣中預期成交量是32-43百萬美元,而實際結果只有16.9百萬美元。 2007年在香港蘇富比的流拍率不到10%,今年同樣的拍賣,比率達到了29%。
2009年應該是整個市場衰退的一年。在最近的1990-1992年藝術市場衰退期,兩年中價格下降了44%。市場的大幅調整是可想而知的,特別是考慮到在過去的近幾年里,投機的行為已經成為市場交易活動的主體:在美國,從2005年1月份到2008年1月份,藝術品的價格上升了67%。在全球范圍內,同一時期的藝術品價格上升了48.9%,與同一時期的主要股票市場相比,藝術市場的增長率更快、更強勢。股票市場對外界的反應更靈,Fed 或ECB的一舉一動,都可以在瞬間影響到國際金融市場的價格。而藝術市場在遵循著另外一種不同的軌跡在運行。像房地產市場一樣,藝術品市場不會立即受到局勢的影響,這使得它經常要花幾個月才能顯現出來。
Artprice做了一個能夠實時地反應人們的信心水平的信心指數欄目,隨著股票市場的急劇下降,在10月初藝術市場信心指數突然下降13%。這種悲觀情緒更大程度上是基于對未來藝術品價格的擔心。在夏季的不到1/4的受訪者認為本年度的藝術品市場會收縮,而在10月比例上升到一半以上。
能看到的并不可怕,看不到的才可怕。也許談到藝術市場的衰退,大家幾乎會異口同聲地說是因為金融海嘯。的確,是受到金融海嘯的原因,但是以前被認為是資本避風港的藝術市場,為什么今天同樣會受到金融海嘯的影響,以及受影響的程度幾何呢?藝術市場為什么會變得這么脆弱?這是我們需要認真考慮的一個問題。
藝術市場的金融化
藝術評論家趙力的一篇文章寫到,傳統意義上的藝術品市場跟金融市場幾乎是分離的,經過大量測算,兩者幾乎沒有關聯。但是,近幾年,整個金融迅速衍生化,它已經衍生到各個層面,包括藝術品市場。現在藝術市場領域就存在大量的對沖基金。
事實上,不少海外的知名銀行都開設有藝術品咨詢服務項目,屬于個人理財的服務領域。瑞銀自身也從事收藏、交易、買進賣出,并以此影響藝術品的價值和客戶的買賣行為。瑞銀的Art Banking是一個成立30余年的收藏和顧客服務機構,其收藏系列包括錢幣、古董、傳統繪畫乃至當代藝術,不僅時常舉辦收藏作品展覽,目前還利用網絡策劃各種網上藝術展覽。
在美國的銀行中,JP摩根(JP Morgan Chase)和花旗銀行(Citibank)也有藝術投資的顧問服務。JP摩根是最早從事當代藝術收藏的美國銀行,1959年至今這方面的收藏達到了3萬件。JP摩根還贊助紐約當代美術館(MoMA)在曼哈頓的擴建,等等。JP摩根自身所擁有的巨大藝術資產以及對當代藝術市場的影響力,進一步確立了其在藝術投資咨詢服務上的優勢和品質。花旗銀行通常以策展的方式在世界各地向有投資潛力與愿望的客戶介紹那些成功的藝術家及其作品,從而有效地引導客戶的購買趨向,同時又憑借其在鑒定估價和增長預測諸方面的專長凝聚藝術品的高端買家。
其實在中國,藝術品金融化的趨勢也非常明顯。2004年11月,東方國際拍賣公司舉行了國內首家以金融與收藏為主題的藝術品拍賣,拍賣總成交額達3103.419萬元,成為尚處于發展初級階段的中國拍賣行業的一個創舉。2005年至2006年,暴漲、井噴、飄紅等高頻詞語延續不斷,整個藝術品市場的價值體系發生了重要的變化,一系列藝術品的天價成交紀錄頻頻爆出,這一切皆源于藝術品投資的逐漸金融化。2007年6月18日,民生銀行推出“藝術品投資計劃”1號產品,成為內地第一家涉足藝術品投資領域的銀行業金融機構。
藝術市場的金融化,使得藝術市場與金融行業的聯系更為密切,同時也因為較高的投資回報率以及人們傳統觀念中“藝術市場是資本的避風港”這一認識,使得人們對藝術市場放松了警惕。對藝術品的收藏,不再只是傳統市場中藝術愛好者占主導地位的人群,真正用于收藏的比重變得越來越小,隨之而來的是,投資行為的頻繁交易。中國當代藝術由2000年的剛剛興起,到2008年初的持續火爆,再到現在的進入寒冬,可以說正好反映了中國當代藝術市場金融化的這一過程。其實在此之前,上世紀90年代日本藝術市場也遭遇了同樣的衰退。亞洲金融危機之前,日本藝術行業也同之前中國藝術市場一樣持續火爆,人們對藝術品的熱情有增無減,日本人曾經花8250萬美元購買了畢加索的《加歇醫生肖像》,隨著凡·高的《向日葵》《鳶尾花》和《加歇醫生肖像》被買下,大量三四流印象派作品同時流入日本,但是隨著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的到來,這些當初高價買來的作品打5折都難以出售,銀行倉庫堆滿了抵債的畫作。
藝術品市場在某種程度上就是一個建立在信心基礎上的不斷成長的市場,藝術品市場的發展與金融等其他行業的發展休戚相關,成為串在一根繩子上的螞蚱。面前這次史無前例的金融海嘯,藝術品市場當然不可幸免。
現有藝術體制的不完善
很多業內人士認為中國藝術市場不健全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一級市場和二級市場的混亂上,其實一級市場和二級市場的概念來自西方。西方傳統意義上,一級市場的經營主體是畫廊,二級市場主體是書畫拍賣會及博覽會等。一級市場呈萎縮狀態,所以當代畫家往往直接把作品送到拍賣行銷售,這樣拍賣行實際充當了一級市場角色,這同時也造成了一級市場的弱勢。這就形成了一個惡性的循環,這也是業內人士認為中國藝術市場,特別是當代藝術市場體制不健全的重要原因。
然而,“二級市場”的劃分畢竟只是西方的成熟模式,未必可以適合當下內地的藝術品市場。其實,在中國歷史上沒有畫廊和拍賣行這樣的角色,有的只是畫店,也就是說中國沒有西方相對成熟的藝術體制。改革開放后,由于藝術資本的介入,要求必須有相應的機制來匹配,而中國傳統上的畫店又不能承擔起這一責任,由此而引起了國外畫廊和拍賣行體制的進入,也成為市場經濟條件下主要的模式。但是這種體制在中國產生了水土不服:由于中國特殊的歷史國情,沒有形成與市場經濟體制所對接的藝術市場體制,而中國在某種意義上處于初創階段,畫廊體制和拍賣行體制對于中國市場來說都是全新的,在中國人的腦海中沒有一級市場和二級市場的概念,其結果也就可想而知。業內批評中國藝術市場一級市場和二級市場的混亂的這種說法,沒有考慮到中國與西方國情的差異。
現實的中國處于方興未艾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環境中,中國藝術品市場發展的過程和結果,都不可能絕對重復西方的“二級”模式,必然具有突出的中國特色。
鑒定體制的缺失
在藝術品商業化發展越來越快的今天,藝術品真偽的鑒定也變成了市場交易中的一個關鍵。究竟誰在藝術品鑒定中擁有最終鑒定權?是藝術家本人,還是第三方鑒定機構,抑或是司法裁判?
“從法律上來講,鑒定權應該歸屬于具有鑒定資格的機構和個人,但是當下社會上并沒有一個有公信力的機構來專門承擔這個工作,而由于傳統的書畫鑒定只能靠目鑒,缺少科學的手段,說到底只是一個主觀的判斷,所以總會有差錯,沒有誰,包括法院都不可能成為一錘定音者。”北大法學院教授何山認為。
如何鑒定、找誰鑒定已經成為藝術市場上一個無法回避的問題,目前中國藝術市場上具有公信力的權威鑒定機構的缺失,已經嚴重影響到了藝術市場的健康發展。偽造名家作品、借機炒作、最后套現,這也成為市場上去之不去的頑疾。
缺乏相應的監管機構。隨著全球出現的中國文化熱,中國藝術品在海外收藏界日漸走俏,但由于國內藝術品市場管理尚未健全,制約了我國文化藝術打造國際品牌。
據了解,西班牙在10年前就成立了全國性的“藝術品皇家認證機構”,由政府統一頒發資質榮譽證書,旨在保證藝術家的合法權益;在法國,藝術家要舉辦個人畫展或拍賣活動,也必須經過當地藝術品監督部門的認可才行,這也在一定程度上維護了消費者的利益。據了解,我國也與2006年10月份啟動對藝術品和相關從業者進行登記認證的數據庫工程,但是面對中國藝術市場不斷變化的局勢,這些努力無論在廣度和深度上都顯得微乎其微,無法起到應有的作用。
金融危機是中國藝術市場的“成人禮”
在2008年初藝術市場達到頂峰以后,受美國次貸危機引起的金融海嘯的影響,到目前為止,全球藝術市場成交量和成交率都雙雙出現了大幅度下滑,但隨著金融海嘯的不斷深入和擴展,實業經濟也不斷受到侵害。在中國,2008年10月14日,東莞排名前十位的玩具代工企業香港合俊集團(02700.HK) 被香港金融部門清盤,其在東莞樟木頭鎮的合俊和俊領兩家玩具廠隨即關閉。鋼鐵等行業大幅度減產,中國政府出資4萬億刺激國內需求,這都進一步顯示中國的實業受到了很大影響,中國整個經濟在近期內會處于一個特殊的時期。中國藝術行業人士也都提到了現在進入了一個調整時期,對當前的形勢作一個清醒的分析。其實,之前都提到中國政治經濟體制改革,尋找到真正適合中國國情的體制,相應的在藝術市場上也存在這樣一種狀況,現有的藝術市場機制極度的脆弱,不足以抵抗高風險的沖擊,這次的危機給我們提供了一次適時的機會。如果金融危機來得太早,我們對于中國目前中國藝術市場所面臨的問題認識不清楚,如果危機來得太晚,會對中國藝術市場造成嚴重的挫傷。
在中國藝術市場一路走高的時候,我們忽略了其存在的各種問題。面前這次的危機,而要積極地應對,尋找一種適合中國的一種機制。
同中國的其他行業一樣,中國藝術市場受到了金融海嘯的嚴重影響。但是我們也該清醒地認識到:這也是一次重要的機會。踏過金融海嘯,中國藝術市場的一次升華,是中國邁向世界的“成人禮”。
金融海嘯 中國藝術市場的“成人禮”
金融海嘯 中國藝術市場的“成人禮”
金融海嘯 中國藝術市場的“成人禮”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