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urney to the East: Market Situation of the Foreign
Contemporary Art in China
東游記:外國當代藝術在中國的市場狀況
策劃:何金芳 采編:月 巒 林穎婷 Feature planner: Julia He By: Yue Luan & Cherry Lam
編者按:近年來,隨著大量外資畫廊進入中國,中國當代藝術市場的格局出現了不少新的變化。這些外資畫廊除了經營、推廣中國藝術家外,同時也引進了許多本國的藝術家。這些來自異國的當代藝術作品在中國的接受程度如何?是否有廣闊的市場?我們采訪了北京、上海和香港等地的畫廊主人、收藏家、策展人、國外藝術家,希望對上述問題能有一定的解答。我們發現,不同的地域呈現出來的市場狀況很不一樣,除了香港的情況較好外,其他幾處地方還處于培育階段。毋庸諱言,外國藝術家作品在中國的銷售仍然存在不少局限:首先是國內藏家對外國當代藝術作品認識不足,許多觀念沒有及時更新;其次是牽涉到運輸、保險和關稅等問題,國外藏家不愿專程跑來中國購買外國藝術家作品。于是導致外國藝術家在定價上相應比中國藝術家作品要低一些,這甚至是外國藝術家自己提出的建議。他們希望自己的作品在中國為更多人接受,而不只是獲得短期的利益。盡管西方藝術品真正進入中國市場還有一段路要走,但是一切似乎都預示著,中國藝術市場正從單純的輸出逐漸朝著輸出和引進并重的形態轉變。
拍賣場上的“洋藝術”
近些年來,外國藝術家的作品越來越多地出現在內地的藝術市場上,中國人購買外國的藝術品正在逐漸告別從前必須遠赴重洋的境況。
記得在2007年的北京華辰“西方油畫及雕塑專場”,上拍的24件作品無一不具有國外背景,引起人們的熱烈關注。在該場拍賣中24件拍品有12件成交,總成交額達1408.5萬元。
在2007年的第十屆北京藝術博覽會上,來自英國的詩高畫廊重磅推出了其代理畫家彼得·豪森。作為英國當代油畫的領軍人物,《泰晤士報》和《華盛頓郵報》評價他為百年難遇的一位油畫大家,在拍賣市場,他的作品也一再刷新紀錄。
而早在前幾年,北京的中誠信拍賣公司就組織過兩場以俄羅斯油畫大師作品為主的專場,但成交結果并不十分理想。直到2007年春拍,北京翰海組織了“亞洲藝術”專場,81件拍品中約20件來自日本、韓國等亞洲國家的藝術家作品在該場拍賣中吸引了中國藝術牛市的部分資金。值得一提的是,該場拍賣中有8幅作品流標,但只有一幅的作者是韓國藝術家,其余7幅均來自中國藝術家。
中國買家對于亞洲其他地區藝術家作品沒有表現出特別的排斥情緒,在價格認可方面與本土藝術家也并沒有太大區別。
紅門畫廊見證北京藝術變遷
1991年,坐落于北京崇文門南大街東便門角樓的紅門畫廊開業,畫廊主人是澳大利亞人布朗·華萊士。在北京學習中文的時候,北大舉辦的現代水墨畫展讓他愛上了中國當代藝術。
紅門畫廊見證了北京藝術市場的變遷。布朗說,紅門畫廊的主體客戶是海外人士,其中包括國外的博物館、畫廊、經紀機構和藝術商人,還包括一些長駐中國的外籍人員。國內的買主以前只有幾個人,每年大約買2至5幅作品,最近幾年隨著中國人購買能力的提高,國內買主也漸漸多了起來。
隨著外資畫廊不斷進入北京,許多本土優秀藝術家開始走向世界。徐冰、蔡國強、張曉剛、王廣義、岳敏君、方力鈞等中國當代藝術家之所以能在海外拍賣市場創造一個個奇跡,和外資畫廊的進入有直接的關系。
由于外資畫廊的客戶群多數在國外,因此,他們帶動起來的“墻內開花墻外香”的當代藝術的特有現象,使藝術家創作有迎合的成分,也加劇了藝術家的浮躁心態。這些現象與資本實力有關,國內收藏隊伍還有限,投資、保值、炒作的比例偏大,這會反過來影響藝術家和藝術品經營。
798:全球畫廊嘉年華
最近在“798”,國外藝術家的個展紛至沓來,除了近鄰日本和韓國,來自歐美和東南亞國家的當代藝術更讓觀眾眼前一亮:站臺中國推出了荷蘭藝術家彼得·溫克的裝置作品;來自美國的艾倫·查理與眾多中國藝術家在對話空間打成一片;索卡當代藝術空間展出了泰國藝術家納堤·尤塔瑞的架上作品,這也是第一位曼谷藝術家在中國的個展……不僅在北京,重慶錦瑟畫廊邀請到了布魯斯·畢斯利、喬恩·伊舍伍德、羅伯特·邁克爾·史密斯和肯尼思·斯耐爾森4位當代藝術家舉辦數碼石雕展,并分別在北京、上海巡展;美國藝術家柯克·佩德森更是在沈陽、廣州、深圳、上海、北京來了個巡回展。
2002年從日本回來的藝術家黃銳第一個被允許租用798藝術區的鋸齒型大車間,并建立了個人工作室。隨后他又介紹來自日本的東京畫廊租用了一個400平方米的車間,設立“東京藝術工程”畫廊,從此,第一個外資畫廊進駐798藝術區。
中央美術學院藝術市場分析研究中心的一份調查數據表明,在北京的798藝術區、環鐵藝術區、酒廠、草場地、觀音堂以及其他地區,外資畫廊正在人們身邊不斷成長。截至2007年底,北京具有專業意義的外資畫廊已有67家,其中42家是2005年后進駐的新“移民”。
根據初步調研結果,目前北京外資畫廊類型多樣,其中國外藝術機構的分支機構占60%;非營利性機構占5%;中外合作創辦占9%;外籍華人創辦占6%;外國人創辦占20%。值得關注的是,近兩年來,分支機構進入北京藝術品市場的強勁勢頭前所未有。分支機構介入是外資畫廊最容易的介入方式,這些藝術機構有成熟的藝術品經營背景和經驗,他們不必像原生態畫廊那樣要摸爬滾打多年才能成功。
Over-sea galleries run and promote Chinese artists, meantime, they also introduce the artists from their native countries. How抯 the acceptance level of these foreign contemporary art in China? Do they have wide market? In order to search the suitable answers, we interviewed the gallery owners, collectors, curators and foreign artists in Beijing, Shanghai and Hong Kong, etc. Finally we found that different place, different situation, these places are at the root age except Hong Kong is better. No need for reticence, the limitation of the foreign contemporary art selling in China are the interior collectors?old conceptions is still hysteretic, and the problem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insurance and custom duty, etc lead the foreign collectors would not travel to China specially to buy the foreign artists?work. So, the price of the foreign works in China is lower than the Chinese artists? sometimes it抯 even the suggestion from the foreign artists themselves. They hope their works could be well accepted by more people in China instead of short-term interests. Obliviously the western art works still have a long way in China, but indicates that art market of China is changing the simplex exportation into value the importation and exportation at the same time.
畫廊面面觀
尹在甲 / 韓國阿拉里奧畫廊負責人
我認為經濟危機很好,一方面使價格的泡沫落了下來,另一方面使大家都冷靜下來,相互之間重新建立信任和尊重的關系,同時也會淘汰一批以藝術品為名義投機取巧的畫廊。其實這個也與文化有很大的關系,比如說10年以后中國的經濟有可能超過日本、超過美國,但是在文化方面,10年后中國的美術館不會超過羅馬,因為文化歷史是需要很長一段時間的。美術館非常重要,所以中國的美術館應該建立起很好的系統。
產業畫廊又分兩種,一種是展覽為主,另一種是以買賣為主,我看到以買賣為主的畫廊,藝術家、畫廊和藏家之間互相不信任,他們主要的目的是賺錢。我們畫廊賺錢很少,我們首先建立在藝術家、藏家和畫廊一個相互信任、尊重的基礎上。
kai Heinze / 丹麥林冠畫廊(北京)藝術總監
我發現人們對西方藝術家抱持了一種開放的態度。去年我們舉辦的安迪·沃霍爾大型個展便接待了逾4萬參觀者。隨后,伊朗女藝術家西麗·娜沙特的5個影像裝置展也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西方藝術家對大部分中國藏家來說相對陌生。藏家需要時間去了解不同的文化語境下的藝術創作。這點對部分人來說有些難度。我經常和藏家交流,但腦子里并不是盤算著怎么推銷。只有和藏家建立伙伴關系的畫廊才能實現長遠的成功。
三潴 / 北京三潴畫廊負責人
現在北京三潴畫廊和東京那邊的經營方式基本上是一樣的,不過中國的稅收制度太嚴格了,所以到目前為止,我們在北京的畫廊主要還是以展覽為主,幾乎還沒有向中國本土的藏家進行過銷售。這其中也有稅收制度的問題,就目前來說還沒有好的辦法。
我們代理的藝術家的價格不是隨波逐流,而是一步一步地經受市場和時間的考驗而后定價,所以即使是在市場不景氣的時候,我們也不會降價。
田潤洙 / 韓國北村美術館館長、收藏家
雖然現在中國當代藝術在全世界范圍內非常受歡迎,但是與國外藝術家相比,它的收藏群比較單一,集中于外籍華人。可能是由于這個緣故,中國藝術家的作品和國外藝術家作品相比差距特別大,在國外已經去世的藝術家作品也很少達到那樣的數目。最近中國藝術評論界也擔憂這個現象,我想這就意味著現在中國當代藝術的作品價值里面肯定還存在形成市場價的時候產生的泡沫。所以我會在已存在泡沫的前提下判斷價值。
程昕東/程昕東國際藝術空間負責人
外國藝術家的作品,對于普通觀眾來說,喜歡的人還是比較多。新鮮的東西,喜歡的人自然比較多,但如果就收藏家角度來說,中國的收藏家買西方的藝術還是比較少。
這兩年中國的二線藝術家的作品價格超過國外二線藝術家的作品,中國藝術家的作品價格成長非常快,相對來說西方藝術家和中國藝術家比起來同年齡的、同階段的,價格都比中國藝術家便宜。
黃燎原 / 北京現在畫廊負責人
中國的收藏家剛剛開始來關注本土市場,還沒有到放眼世界的時候。一個國家的收藏家肯定從自己國家的藝術家開始,買他們熟悉的東西,他們買自己的生活。從體制、經濟、環境和社會狀況等方面,一下子要進入到國際體系中還需時日。
鄒宇寧 / 上海周圍藝術空間負責人
外國藝術家作品在中國的銷售會有一些局限。首先是國內藏家對外國藝術作品的認識不足,還停留在對一些“老派Big name”的層面上,他們有實力購買畢加索、馬第斯,卻不會有人買培根或者昆斯,更不要說年輕的同時代的柯林作品。其次是國外藏家,不太會專程在中國購買外國藝術家作品,這牽涉到運輸、保險和關稅等問題。
我們代理的外國藝術家在作品定價上會相應比中國藝術家作品要低一些,很多時候這是外國藝術家自己提出的建議。他們更希望自己的作品在中國獲得接受,而不是金錢上的利益。
Dominique Perregaux / 香港Art Statement Gallery負責人
我們90%的營業額來自海外買家。香港人只買藝術品作裝飾或者投資。在畫廊的平臺上,我們不能改變這個事實。但我會積極地尋找“識貨”的國際買家,把這些藝術家推向世界,而不僅僅局限于本地市場。
很明顯中國當代藝術的泡沫總會有爆破的一天,高價神話最終會崩潰,許多人將損失慘重。當某天中國藝術品的持有人被迫放棄手上藏品時,他們甚至會以兩折的超低價出手。我經營的都是外國藝術家,所以一旦中國當代藝術品的價格泡沫破裂,我也不會受到多大影響。
金彰玄 / 韓國昌阿特畫廊代表
昌阿特的第一個展覽“空間·感受”介紹了中國、韓國、新加坡3個國家的藝術家,受到中國國內收藏家的好評,在海外美術館也很受歡迎,有4件作品成為他們的收藏品。韓國藝術家姜尚勛的灰塵作品也受到中國收藏家和藝術工作者的好評。我們覺得在藝術市場不好的情況下,把未曾在中國露面的亞洲藝術家的作品介紹到中國的第一次展覽還是取得了滿意的效果。
我覺得目前中國收藏家只是稍微關注國外藝術作品。但是我想這已經是個不小的變化,因為大部分中國收藏家之前很少關注國外藝術作品。
吳震寰 / 法國雷恩思藝術基金會執行、獨立策展人
據我所知,西方藝術品在中國市場并不好,屬于邊緣甚至游離狀況。形成這樣局面主要是公眾關注的熱點焦點在中國當代藝術上。外國藝術家的作品在中國銷售情況一般。國內作品銷售熱點還是國內藝術家的作品。之所以形成這樣的銷售情況是和大眾藝術修養、欣賞心理和消費心理有直接關系。更多人是沖著“錢”去的。
國外藝術品為公眾所喜愛的一般都是一些名家大家,他們的作品價格一般都太高,遠超出國內消費大眾的心理或經濟能力。這些名家大家之外的另一些則因為作品面貌或品質和流行的傾向不為國內市場普遍認可。這也影響了國外藝術品在中國市場的流通。
藝術界的“洋北漂”
目前藝術市場逐漸國際化,中國內地的牛市吸引了國外藝術家的廣泛興趣。這些藝術家在剛剛進入時,為了擴大影響往往會和中國代理畫廊一起在價格上給出藏家最大的優勢。比如一幅作品進入中國市場后,它的價格包含了關稅、運費以及畫作原本的價值。而畫廊和藝術家一起盡量在保證各自利益的前提下給出一定的讓利,呂敏說,有的時候這種讓利能達到10%,即該藝術家作品在中國的價格比在其本國的價格低10%。
哈爾琴科·維克多利婭 / 俄羅斯女畫家
展覽是非常重要的一個階段,對于一個畫家是尤為重要的。是對自己的創作產生新思想的時期。我非常感興趣我的畫展可以給中國的觀眾有一個怎樣的反映。畫展把我帶到了你們的國家,并且讓我愛上了這個國家。我有很多的畫是獻給中國的,我想和大家分享我的藝術理念。
大衛·德梅 / 美國紐約畫家
我曾在中國旅行,中國令人鼓舞的發展和中國人樂觀向上的精神帶給我非常深刻的印象。我也非常幸運地在上海發現一家畫廊,他們的風格和我十分接近,于是給了我很強的信心和信念在中國舉辦我的作品展覽。中國書法中的筆墨雖然是極簡的,卻有著驚人的力量。中國的藝術市場似乎側重于利用現有的各種表現手法來呈現當下中國人的具象的思想情感。我發現中國藝術市場對于抽象藝術是十分缺乏重視和理解的,這也許就是我的抽象作品依然是一個小眾的范圍里傳播。
結語
與歐美相比,中國的藝術市場更加封閉和獨立,因此目前經濟危機的波及也就相對較小,來自世界各地的畫廊紛紛來此搶灘登陸。國際資本市場和國際藝術界對中國市場的興趣已經漸趨白熱化,紛紛戰略轉移,進入中國,與此同時,國外當代藝術品的“東游記”也必然會越演越精彩。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