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夏彥國
前些日子有朋友跟我說起成都的“Y藝術組”的展覽“過敏性”,說是沒有策展人的展覽。沒有去現場看,只是看到展覽現場的圖片和作品的圖片。我想,有沒有策展人,對于舉辦這樣一個展覽來說并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有這個展覽在表達什么。
最近也經常聽到沒有策展人,沒有批評家的展覽,都是藝術家自己組織的。在我看來,這只是噱頭而已。策展人在展覽中的位置是毋庸置疑的,只是在近些年來,策展人這個職業的泛化和策展人對職業自身的不尊重,導致了整個藝術行業對策展人的身份的質疑。我早就撰文指出,現在的策展人多是布展人,極盡排列組合之能,并沒有去協助藝術家獲得更多的贊助和對一個展覽的主題進行客觀的闡釋,也沒有給一個展覽進行客觀的定位和綜合的推廣。
可以說,“Y藝術組合”這個展覽也是對當下策展人作用的一種敏感反應。
比較喜歡他們展覽的題目-“過敏性”,他們從一個角度表達了當下年輕人的心理狀態。對物質的追求并不能給人們帶來精神上的愉悅,對此,他們已經深深地感受到物質和精神之間的失衡。快節奏的生活,和功利化的心態,已經讓太多進入社會的年輕人開始感到迷茫。年輕一代生長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年代,看到的聽到的都是對物質追求的刺激。當下的文化垃圾過多,更無奈的是,這些垃圾已經成了廣告和媒體的主要內容,而且更多的知識分子對此熟視無睹,即使有看出問題 ,也不足以構成引起社會性的思考。80后的一代人已經漸漸成熟,已經可以去獨立思考和判斷。他們對主流價值觀已經開始從根本上進行反思,但我相信這一切還是從物質開始的,但是切入點是精神。物質上的不足往往更能激發對精神的訴求。從物質出發到精神追求,并不是說是虛假的,我想這是這個時代給予的,也是客觀現實,或許這更有力量。
從他們籌備展覽和對展覽主題的討論中可以感受到他們確實對現實生活非?!斑^敏”。也可以感覺到他們對藝術的熱愛和理想。中國當代藝術從70年代末開始,藝術家經歷了物質貧乏的年代,那時候也是精神豐富的年代,而到后來隨著物質上的滿足,精神力量逐漸減弱。到現在已經是“失聲”的年代了。藝術沒有了,金錢灑滿畫布。藝術家看到的不是藝術,而是人民幣,美元,我相信這不是偶然的,這注定是藝術史上必須書寫的。這不是藝術家的錯,是整個文化環境所致。而藝術家隨波逐流,就是自身的原因了。
藝術界需要像“Y藝術組合”這樣的藝術家群體,需要他們的精神。藝術家應該處于文化先鋒的位置,提出問題,而我們當下更多的藝術家是失聲的。
不能到現場去看他們的作品,只能從網上看,感覺他們的作品跟他們要表達的主題還是有距離的。但是他們對藝術的熱愛和對生活的敏感,足以讓喜歡他們的觀眾欣慰。他們的精神尤其值得很多年輕的藝術家去學習。藝術家是文化的先鋒,也是社會的感應器,而現在我們所處的這個社會有很多不足,需要藝術家的嗅覺過敏,去提出問題,也只有這樣,藝術的社會功能和藝術家的價值才能更好的體現出來。
發表于《北京商報》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