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家就是要關注時代、關注民生,承載著為人民服務的責任。”
這是在劉大為作品展新聞發布會上,劉大為回答《人民美術》雜志記者的提問,“如何堅持美術創作的人民性”時說的話。
2009年4月29日“史詩與牧歌——劉大為作品展”開幕式在上海美術館舉辦,在開幕式前的新聞發布會上,劉大為回答了《人民美術》特派記者李人毅的提問。
《人民美術》記者問:
“我們注意到,在你的人物畫作品中所反映的主題,無論是歷史題材還是現實題材,無論是普通勞動者還是偉人或領導者,都有著鮮明的特點,這就是呈現出較強烈的人民性。其中表現民生題材中,著重表現了牧民、民工、軍人和領袖平民化的生存狀態、情感世界以及精神風貌,而且都有佳作問世。是作品的人民性,提升了中國人物畫的精神內涵和藝術作品在社會生活中的地位與作用。請問劉老師,你是如何認識和堅持作品人民性這種創作方向的?”
劉大為回答:
當好人民藝術家,應該是一個畫家的終生奮斗目標。
畫家在創作上要表現生活,就要關注民生、體察民情,反映大眾心聲,那么,作品的人民性是至關重要的。首先藝術家的情感與生活、世界觀與方法論與大眾緊密聯系在一起,與之同喜同悲,走進民眾的精神世界里,來發掘民眾的愿望和追求。同時,作品要貼近和表達了大眾的審美情趣,真正體現了人民的愿望追求和向往,并得到社會的認可。這樣的作品才有著藝術紀錄生活和感染、影響、宣傳的功效。一個肩負社會責任的藝術家的藝術創作宗旨是為人民大眾服務,作品的人民性,應該是我們藝術家的共同追求。
中國畫中的人物畫誕生以來,就與社會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
人物畫中“以形寫神”的理論提出后,很快便在繪畫實踐中得以確立,并日漸成為人物畫的最高審美準則,甚而影響到其他畫科。魏晉以來,人物畫的重“神”特點,初唐,出現重形、重教化的傾向,而且,隨著社會發展與思想的開放帶來的主體自信,唐人物畫表現出了重主體性、社會性與重造化相交融的特點。張彥遠將儒家興成教化的批評觀作進一步闡述將繪畫的根本特點之一規定為“成教化,助人倫”,將興成教化提到繪畫本體的高度,而與六籍同功,與四時并運。
中國古代壁畫、卷軸人物畫多有表現功勛英雄、帝王將相和妃后、貞婦孝女的形象,這一方面促進了中國人物畫的發展,另一方面也提升了繪畫藝術在社會生活中的地位與作用。
當唐宋以來畫家的創作題材,從神話題材與帝王題材轉化到反映社會平民階層,以教化功能的實現為旨歸,表現社會生活,記錄和反映生活一直以來是中國畫人物畫家的傳統。特別是五四運動提出的繪畫應該關注社會、關注人生后,出現了蔣兆和、徐悲鴻的面向生活、面向人民的人物畫作品。新中國建立,使貼近時代、貼近民生的人物畫有了新的進展。進入當代,畫家們有了新的認識和發展——這就是在深入生活過程中,表現時代風貌,弘揚高尚情操和民族精神。最近在中國美術館展出的關注民生的畫展,就是人物畫體現人民性的思想內涵作品的一次集中展示和總結。
總之,畫家要關注時代、關注民生,承載起為人民服務的歷史責任。而作品的人民性,應該是我們藝術家的共同的關照和追求。
(李人毅:人民日報社《人民美術》雜志執行主編。軍旒畫家、國家一級美術師、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原《美術》雜志執行編委)
劉大為簡歷
1945年生,祖籍山東諸城。1968年畢業于內蒙古師范大學美術系,1980年畢業于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系研究生班。現任解放軍藝術學院美術系教授、主任,解放軍美術創作院院長、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下屬國際造型藝術家協會主席等職。
主要作品有:《小米加步槍》、《漠上》、《陽光下》、《馬背上的民族》、《晚風》、《巴扎歸來》、《人民公仆》、《雪線》等;
出版有:《寫意人物畫技法》、《劉大為速寫》、《劉大為作品集》、《劉大為小品集》、《劉大為水彩畫作品》等。其作品多次參加國內重大展覽并獲獎,且在日本、英國、美國、德國、法國等國及中國香港、臺灣等地展出。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