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通偉
中國私人財富報告,千萬富翁愛藝術
上月底,招商銀行和全球知名資訊公司貝恩公司聯合發布了《2009中國私人財富報告》,該報告稱2008年中國內地個人持有可投資資產超過1000萬人民幣的高凈值人群約為30萬人,共持有8.8萬億人民幣的可投資資產。報告同時對此數值在2009年的變化趨勢作出估計,預計到2009年底,中國個人持有可投資資產達1千萬元人民幣以上的高凈值人群將達到32萬人,其持有的可投資資產規模將超過9萬億人民幣。這一數值中國乃至世界藝術品市場未來投資資本量的變化有著很重要的關聯。

黃永砯裝置作品《六十甲子》3.15米×4.1米×2.36米
2009蘇富比春拍,成交價達到338萬港元,創造了藝術家本人的價格紀錄
通常來講藝術品市場的投資者絕大多數是手中掌握一定資本的“高凈值人群”,因為他們是經濟基礎雄厚的一群人,而藝術品市場說到底就是“資本的游戲”。并且根據胡潤百富《2008至尚優品——中國千萬富豪品牌傾向調查》公布的結果,2007年中國千萬富豪理財收藏傾向于選擇當代藝術品,超過豪車、珠寶等奢侈品。也就是說,大部分富人有相當意向投資于藝術品市場的,藝術品市場資本量與富豪財富額之間相關指數比較高。對于2008年上半年以前逐步走上頂峰的藝術品市場來說,它的發展很大一部分得益于發展中國家和地區數量迅速增長起來的“富人”們的參與——世界經濟中的“泡沫”與資本的快速流動,使得這些地區短時間內產生了一批新的資本擁有者,從而導致參與藝術品買賣的人增多。同樣的道理,經濟危機爆發之后,一方面,經濟泡沫破碎、信用機制癱瘓以及毒壞資產暴露所造成的巨大資本損失不容小覷,另一方面,經濟動蕩連帶全球范圍內投資信心的減弱也使得購買藝術品行為變得越來越謹慎。于是乎,2008年的后半年就演繹了世界藝術品市場從“巔峰”到“山谷”的一場驚心動魄的變化。
如同股票市場的走勢規律,影響藝術品市場的因素大概有兩個:一是“經濟基本面”的狀況,一是投資信心。這兩個因素與藝術品市場走向均呈正相關關系。由于股票市場的參與者是普遍的,資金來源是分散的;而藝術品市場的參與者較為小眾,資金較多的來自于“高凈值人群”。因此,在藝術品市場中,“經濟基本面”就可以具體到大額資本的多少,即“富人”的數量。另一方面,信心對于藝術品市場來講甚為重要,這就使得消息格外受到關注。比如這個《2009中國私人財富報告》,它不僅統計了“經濟基本面”的情況,這一信息的發布在一定程度上還可能提升需要高資本投入的特殊市場的投資信心。
著名國際藝術媒體Artprice近期發布的《2008:藝術品市場趨勢研究報告》顯示:資本成就歐洲奇跡。Artprice將2008年形容為藝術品市場“戲劇性”的一年。其中,最為“戲劇性”的大概要數英國市場出人意料的“彪悍”表現了,這一年里,倫敦將紐約從“全球拍賣收入排行榜”第一的位置上趕了下來,從而取而代之,歐洲一時間又找回了全球藝術品市場資本中心的良好感覺,這一現象充分反映了資本的力量是貫穿這個“奇跡”產生始末的最本質的東西。既然資本是藝術品市場改變風向的“幕后推手”,那么是否可以據此預測一下,下一個“奇跡”將會發生在哪里。
中國藝術品市場,“軟硬件”兼具
也許單純地依據“高凈值人群”這個數值,還不足以說明未來中國將是藝術品市場 “奇跡”最可能的發生地,畢竟,資本說到底只能算是藝術品市場的一個核心“硬件”。藝術品市場整體“系統”的良性發展還需要更多因素的同步配合。比如,中國政治局勢的持續穩定、宏觀經濟實力的不斷提升以及全民素質的提高等等,這些將從一個大的角度上對中國的藝術品市場提供有利的環境。另外,2008年奧運會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中國的國際形象,經濟危機中惠及全球的經濟決策也為中國贏得了更有利的國際形象,再加上中國文化事業自身的不斷進步,對建設國家“軟實力”的不斷重視也都是中國藝術品市場的“利好”因素。從人民幣資產的角度上來看,中國整體實力的提高也為中國藝術品價值的升高增加了不少砝碼。特別是在過去的兩到三年里,中國的美術館建設可謂驀地里“遍地開花”,上海和平飯店藝術中心、江蘇省美術館新館、國家博物館新館、中國美術館新館、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深圳當代藝術館、證大現代藝術館、青城山·中國當代美術館群、華·美術館等等都在細無聲中滋潤著各地的藝術氛圍。因此可以說,無論在“硬件”上還是在“軟件”上,未來中國藝術品市場的土壤都是足夠深厚的。
當然,購買行為只是市場這枚硬幣的一面,另一面自然就要說到提供方的情況。在藝術品市場中,人們購買的對象是“藝術”。藝術的門類眾多,表現方法不一,藝術價值的判定也相當復雜……在這里,有一個確定的結論就是:中國的藝術在進步,在探索,而不是亦步亦趨追隨傳統或者摹仿西方。可以看到,中國藝術家近幾年越來越多地進入國際權威藝術機構評定的全球藝術家排行榜中,中國藝術品屢次在專場拍賣會上引發競拍熱潮,這在某種程度上肯定了中國的藝術價值。并且在不久的將來,教育程度的提升、藝術家自身整體素質的提高、文化的積淀、視野的開闊以及中國文化世界影響力的提升,都將促使中國藝術家對藝術的思考與理解相比于以前更為深入,所創造的藝術也將會有更強的感染力,包含更多的人文關懷。
藝術財富的把握:機遇為大

正所謂“盛事興藏”。國泰民安的時代里,人們有較高的精神需求,藝術品彰顯品味、提高修養,同時流通性穩定,具有相當的投資價值,是一筆不可多得的財富。而在經濟不穩定的時候,通過合理操作,藝術品還可以成為保值增值的工具。
從投資的角度看,買入賣出的時機都是大學問。如何在藝術品的買賣中得心應手,需要投資者對機遇明確判斷和敏銳把握。
早在90年代在中國藝術在國際上還幾乎默默無聞的時候,法國收藏家讓—馬克·德克洛破就開始大量收藏中國的當代藝術。10余年間投資金額逾百萬美元,規模已達150余件,包括王廣義、張曉剛等著名中國藝術家的作品,他正是看準那是中國藝術史發展的關鍵時段,那是中國藝術家探索當代藝術的重要時期,豐富的藝術創造必然會得到歷史的認可,繼而反映在經濟價值上。
當然,進入藝術市場也需要相當的眼光和行業知識,讓·馬克先生不僅是收藏家,也是策展人,是藝術行業內的專家,因此才可以目光如炬,出手不凡。短時間內就訓練出一雙火眼金睛是不可能的,因此也可以像尤倫斯夫婦一樣,尋找一位費大為式的的“大拿”前來掌眼,甚至可以請專門的咨詢機構就作品的真假、藝術水平、價值乃至于上升前景進行評估,更好的把握藏品的品質。
在這十幾年的時間里,中國的藝術與藝術品市場都在不斷地向前發展。2006年以來,藝術品行情突飛猛進,短時間內價格上漲驚人,進一步促使了藝術品市場的成熟。盡管金融危機的爆發短時間內在一定程度上減緩了中國藝術品市場前進的步伐,但可以肯定,中國藝術品市場經過幾年的發展已經到達了一個較高的位置,并且基本上已經穩定了。中國的收藏家以及潛在的藝術品投資者增強藝術財商意識,以資產的組合配置來規避風險,保值增值。眼下金融危機擠去了藝術品市場的水分,很多作品價值被市場低估,市場回歸理性對成熟的藏家更是一件好事。
因此,面對藝術品市場,中國的高凈值人群需要開拓視野,把握機遇,買低賣高。和所有的投資市場一樣,投資藝術品需要站在更高的角度上對大局勢、大趨勢做出判斷;而和其他投資市場不同的是,投資藝術品需要不少的藝術知識和獨到的眼光,調動自己對于藝術的認知與感悟,從紛繁復雜的藝術品市場中挖掘有價值、有潛力的作品。
(作者簡介:王通偉,清華大學當代藝術投資與風險控制課程主講人。2007年加入今日美術館戰略發展中心,2008年擔任今日藝術國際當代藝術資訊中心總監兼今日藝術網總編。)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