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榮寶2009春季藝術品拍賣會將于5月10日在亞洲大酒店舉行,7-9日預展三天。本次春拍分為中國書畫一、中國書畫二和古董文玩三個專場,近600件作品將在本輪春季拍賣會上亮相。
哀民生之多艱——蔣兆和《耍猴圖》賞析
文/陸紅梅
蔣兆和稱自己的作品“能攪動你埋藏在心底而久不流出的一滴人生之眼淚!”《耍猴圖》即是如此。蔣兆和的作品具有一種深沉的悲劇憂患意識,他那顆悲天憫人的心,與中國古代正直文人關注民生的人文精神一脈相承。屈原“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的長嘆與杜甫“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的胸懷,在蔣兆和的筆下得到了更直接的表現。
《耍猴圖》創作于1942年,是年正是那幅令蔣兆和名垂青史、可以與畢加索的《哥爾尼卡》并稱的不朽巨作《流民圖》誕生的前夜,因此,《耍猴圖》的人物或許就是《流民圖》中百位難民的一個剪影。畫中的老人孤苦伶仃,與猴、犬相依為命,“咱家三口走遍江湖,經幾許風波和困苦,人生的滋味都在我鑼兒敲起的時候。”畫上的題款讀起來令人心酸。老人一身短打,肩背賣藝箱囊,左手持鑼鼓,右手執棒槌,似乎正在無力地吆喝著乞求行人的捧場;著紅色上衣的猴子是整幅畫面唯一的鮮亮色彩,它騎坐在狗的身上,東張西望,似乎體味不到生活的艱辛。老人與猴子形成了鮮明對比,更增強了畫面的悲劇色彩。
蔣兆和具備所有偉大藝術家所共有的、最為可貴的品質——真誠。他的苦難人生,使他獨忠于社會的苦難。在他的筆下所描繪窮愁悲苦的難民,都有著純樸、善良和不屈服于命運的個性,其中或許見不到雍容高華的絢麗、低吟淺唱的柔美,但讀畫者卻可以從那頓挫的勾勒、枯澀的皴擦中體察到那個時代悲愴痛苦的節奏。

蔣兆和 《耍猴圖 》186 ×104 cm
千里江陵一日還——宋文治《嘉陵曉行圖》賞析
文/陸紅梅
新金陵畫派,以傅抱石、錢松巖、亞明、宋文治、魏紫熙為代表,緣起于上世紀60年代,是新中國畫壇最具影響力的繪畫流派之一。他們的作品多以江南山水為表現內容,極具江南山水特色。宋文治的這幅《嘉陵曉行圖》創作于1997年冬,是作者以唐代大詩人李白當年乘船過長江三峽時,所寫下的千古絕唱詩句“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入畫,將嘉陵江的雄奇和秀麗表現得淋漓盡致。
創作是年,香港回歸到祖國懷抱,舉國上下熱情澎湃,為祖國的強盛而感到由衷自豪。宋文治也應香港回歸慶委會之邀,于1996年創作《海棠花》及書法各一幅,并于當年5月1日,應香港東方國際電視有限公司總經理劉志榮邀請,赴港參加香港回歸中國現代名家畫展。此幅近28平尺的大件作品《嘉陵曉行圖》是作者應榮寶齋之邀而創作,基于以上的時代背景,畫面里充溢著作者對祖國江山的無限熱愛,以及作為一個中國人的豪邁之情。嘉陵江上,船只穿梭,一掛瀑布順著山體而下,在整幅宏偉畫面里,成為一個小小的點綴;遠處,山巒起伏,朝陽已經將山頭染成了紅色,澎湃著生命的氣息;近處,山體與樹木相互掩映;兩岸的房屋靠山而居,紅瓦白墻以及高壓線架暗示著人們的美好生活。作者站在高處,截取了嘉陵江的一個大畫面,熱情抒發了對祖國山河的熱愛之情,對祖國人民富裕安康生活的祈禱之心。《嘉陵曉行圖》不失為一件值得收藏的佳作。

圖錄號12 宋文治(1919-1999) 嘉陵曉行圖
設色紙本 鏡心
1997年作
鈐印:宋、文治、這邊風景獨好
款識:嘉陵曉行圖。一九九七年冬月,憶寫唐人李白千里江陵名句。文治于金陵作今日江山新貌。
說明:Lot1-Lot18為榮寶齋書畫專題。
尺寸:123×247cm 估價:800000-1200000
經典再現——徐悲鴻《嵩岳遐齡》賞析
文/陸紅梅
自古以來,描繪松鶴延年的題材層出不窮,以至于成為一種經典象征。徐悲鴻多次畫鶴以誌情,如1932年作《病鶴詩意》,1938年作《雙鶴圖》,1942年作《松鶴圖》,均為畫家松鶴題材的重要作品。
此幅《嵩岳遐齡》是徐悲鴻較早時期的松鶴題材的經典作品,作于1926年暮春,是徐悲鴻留學法國期間短暫回國時所作。該畫為傳統的松鶴延年題材,取名《嵩岳遐齡》,“嵩岳”以高山喻指德高望重之人,“遐齡”指高齡長壽,通過松鶴來寄寓美好愿望和祝福。從本幅作品的落款和印章來看,當為此時期的經典作品。此作落款“丙寅暮春,悲鴻”具有早期款識的典型特征。類似款識見同年(1926年)著名作品《漁夫》、同年《自畫像》以及1928年《平安》等作品。徐悲鴻在早期的中國畫中以寫實為特色,中西畫法兼容。此畫松樹盤曲蒼虬的主干并非用傳統中國畫的皴擦點染之法,而明顯采用了水彩畫的一些技法,具有明暗體積變化,造型厚重結實。松針的表現也異于傳統的表現技法。兩只仙鶴一動一靜,一只在松干上佇立,另一只欲收翅落于枝頭,頗具動感,其畫法與傳統的白描畫法相異。
徐悲鴻作品中松鶴延年的題材因寓意吉祥高潔,且流傳數量較少,在市場中都有很好的表現。如徐悲鴻1938年作《雙鶴圖》在2006年嘉德春拍中成交價280萬元,僅過了兩年,于2008年保利秋季拍賣中成交價即飆升為500萬元。此次榮寶付拍的徐悲鴻1926年所作《嵩岳遐齡》原為朵云軒舊藏,上世紀八十年代朵云軒與香港集古齋合作時為集古齋收藏。

圖錄號64 徐悲鴻(1895-1953) 嵩嶽遐齡
設色紙本 立軸
1926年作
鈐印:徐、悲鴻、大塊假我以文章
款識:嵩岳遐齡。丙寅暮春,悲鴻。
87×136cm 估價:1000000-1500000
一件重量級作品:宋哥窯魚耳爐
文/陸紅梅
在本次榮寶2009春拍古董文玩專場里,有一件非常重量級的拍品——宋哥窯魚耳爐,此件作品來源可靠,傳承有序,開門見山,品相全美,廣得業內人士及學界泰斗之認可。魚耳爐為仿商周時期禮器銅簋的形制,因可用來焚香而得名,是宋代官窯瓷器中的名品。此件宋哥窯魚耳爐為直口、弧腹、圈足,造型醇厚古拙,兩側置魚形耳向外擴張,增加了器物莊嚴、凝重的感覺,頗為古樸典雅,在造型上屬標準的宋魚耳爐形制。此魚耳爐通體施青灰色釉,釉色瑩潤,以灰青為主泛米黃色,釉面上布滿了大小不一的“金絲鐵線”紋片;開片自然,錯落有致,縱橫交織如網,層層疊疊,晶瑩透亮,在青釉的掩映下,猶如冬天江河里的冰塊碎裂,相得益彰,饒有趣味。同其它幾件博物館藏宋哥窯器一樣,此器爐口略有流釉,釉薄露胎使得爐口呈現出 “紫口”現象;圈足為典型宋代式樣,細窄而露深灰色胎,因燒結而發黑褐色,呈現所謂“鐵足”現象。爐外底為六支釘,爐內底為五支釘,所有館藏宋魚耳爐均同此,“紫口鐵足”之說流傳頗廣,此特點未必人盡皆知。1992年,香港佳士得“宋代哥窯八方貫耳瓶”拍出1000多萬元港幣;2005年蘇富比第149號“宋哥窯葵花式三足洗”拍出112. 8萬英鎊。

宋哥窯魚耳爐 高8cm 寬11cm
榮寶春拍推出乾隆《平定金川戰圖》銅版畫
文/陸紅梅
乾隆皇帝一生好大喜功,常以大量的詩文和圖畫來彰顯自己的文成武德,他命宮廷畫家繪制戰圖紀念歷次用兵的勝利,再將這些戰圖或作為獎勵頒賜給大臣,或放置在各地行宮及寺廟中。結合文獻記載與存世文物可知,《平定金川戰圖》冊有徐揚繪本和銅版畫本兩種,徐揚繪本一套16幅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而銅版畫本由于是印制,因此可以重復制作,具體數量尚不詳。內容描繪平定金川戰爭中歷次重大戰役的激戰場面,以得勝返京后獻俘、凱宴等場景收尾。
銅版畫是在銅質的版上腐蝕刻劃出畫面,然后刷印而成,其制作工藝起源于意大利文藝復興的中心佛羅倫薩,之后流行于歐洲,這一畫種隨著歐洲傳教士東行的腳步進入中國宮廷。根據內務府造辦處檔案的記載,參與《平定金川戰圖》冊銅版畫繪制的歐洲傳教士畫家有艾啟蒙、賀清泰。銅版畫戰圖在清代主要收藏在西苑紫光閣,后即因賞賜等緣故有部分進入民間,藏于行宮、寺廟等處的戰圖也有一定散失,“八國聯軍”侵華時也曾對此有所劫掠,因此收藏散落各地。榮寶本次春拍上拍的6幅應為《平定金川戰圖》銅版畫冊中散佚者,分別是第六開、第九開、第十二開、第十三開、第十四和第十六開,是清代宮廷文物的重要遺存,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與紀念意義。

乾隆《平定金川戰圖》銅版畫 選一

乾隆《平定金川戰圖》銅版畫 選二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