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銘
我和先聞相處四十年了,至少在他作為一個藝術家的關鍵時刻,我都是看見了的。1965年,16歲的趙先聞考入了我任教的山東省藝術學校,1969年分配到了濱州地區藝術館,1984年出任該館館長。先聞以充沛的經歷,熱情地組織起一大批專業和業余美術創作隊伍,并致力于提高他們的水平,同時,自己的美術創作也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成為當地很有名氣的畫家。濱州的美術創作隊伍,在先聞的帶動下,日益壯大,形成一個具有相當實力和成就斐然的群體,是我省美術界的一支舉足輕重的力量。趙先聞被推舉為濱州畫院院長,后又當選為地區美術家協會主席。
進入了90年代以后,趙先聞把他的活動領域擴展到了濟南,這時,他已確立了自己中國現代彩墨畫創作的藝術方向,并且得到了我國著名畫家劉國松先生的教導,在80年代的拓彩畫試驗的基礎上,融合現代水墨畫藝術的許多理念,作品的面貌有發生了新的變化。在面臨“不惑之年”的時候,先聞的藝術也達到了成熟的境界,一次次推出許多具有個人獨特語言特征的力作,得到了全國同行的好評。現在,他是中國美術家協會的會員、國家一級美術師、山東省美術家協會副秘書長、山東畫院高級美術師。
趙先聞的藝術道路,是一條不斷創新、不斷前進的道路。他是一個不肯墨守陳規、循歸蹈矩的人。趙先聞投身于現代彩墨畫的追求,幾經努力甚至經過失敗的痛苦,創立的自己的語言體系,找到了自己的現代彩墨畫運動中的發展軌跡。他執著地沿著自己的軌跡走下去,勤奮而且愉快,因為他實現了自我,獲得了成功的喜悅。
經歷過不斷創新的鍛煉,趙先聞進入了一個自覺的,堅定的時期,在上世紀末本世紀初,也就是他50歲前后期,他的自我風格終于被人們所公認。
“我就是我”這句話,是馮玉祥先生說的,如今赫然雕刻在泰山西山的馮玉祥墓上。如今趙先聞也用這句話來說明自己的追求,宣布自己要創造獨一無二的藝術風格,他說:“世界上只有我一個,我就是我。我的畫就是我的畫,為我獨有。”我認為,藝術家之所以是藝術家,就在于他有這么一股瘋勁兒,但絕不是狂妄,因為藝術的最寶貴的內涵,就在于創新。而創新,就是要做到敢于標新立異、與眾不同。先聞的創新是在中國傳統繪畫的基礎上,經過深思熟慮的頓悟。他在經過長期的研究之后,選定了傳統文人畫的兩個要害之處,開始了他的革新。他說:“中國傳統文人畫的兩大軟肋:一是不講色調,二是不講構成。創造新傳統,不妨從這里打入。色調和構成,民族精神和現代觀念:這就是我的追求,這就是我的現代彩墨畫。”循著這條思路,我們也來看看先聞所做的努力。
第一是中國畫的色調問題。縱觀趙先聞的彩墨作品,墨依然是畫畫的骨架與靈魂,但色彩的統領作用卻顯得十分突出。也許是刻意的安排,每一幅畫上,由一個主色統領,把周圍的筆墨線條巧妙地組織起來,成為一種富有節奏的層次推進,構成趙先聞作品的特色。
趙先聞的成功之處在于,雖然他有著豐富的水彩畫色調表現能力,但當他把這種體驗和能力投入到中國畫色調探索的時候,并沒有停留在自然色彩表現的層面,而是非常和諧地融入中國畫的意境中去。因此而更具精神性。
第二是關于構成。這里主要指的是花鳥畫構圖中的布局問題。先聞認為,之所以講夠成,是因為構成比常用的構圖更強調畫面諸形式因素中的內在聯系,更重構圖元素中的組合關系,更重畫家的理念表現。它絕不是簡單的一個層面的開合,也不是簡單機械的分割樣式。像傳統花鳥畫常用折技法,就很少變化,趙先聞現代彩墨畫的構圖,確實在這方面有了一個革命性的變革,在正方形里面,趙先聞自由地運用著“平面構成”的基本骨骼,把畫幅內的素材梳理成各種構成章法,呈現出精心設計的秩序感。或平行,或漸進,或放射,或變異。再加上大小、多少、疏密、長短的變化,在秩序中又蘊涵著突破秩序的變異。可以說,他在花鳥畫中把構成的原理用活了!
趙先聞把他的構成原理概括成十二個字,很生動,很有新意。即“點線面、角方圓、黑白灰、紅黃藍”。他說,這十二字里面包含了構成最基本的元素,最基本的形狀,最基本的層次和最基本的色調。這也就是他關于構成的“最基本的理論”。
新穎的構圖和新穎的色調是趙先聞作品的主要特征,這是傳統功力和創新精神的完美結合所造就的成果。正如趙先聞說:“我創造我的世界,我在我的世界里”。
2004年3月30日,于濟南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