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岳松
抽象藝術在20世紀中葉的歐洲和美國曾一度成為繪畫的主流。在歷經熱抽象、冷抽象、抽象表現主義、無定形藝術、偶發性抽象、色場繪畫、硬邊繪畫、極簡主義、光效應藝術等各種藝術思潮的輪番精彩演示后,至20世紀六七十年代,作為開拓性意義上的抽象藝術從它的輝煌走向消退。消退意指某種形式的抽象,很快走到其形式的盡頭,或隨著某個藝術家的消失而戛然而止,似乎這些和世紀的經典藝術樣式已經很難再有驚世駭俗的所為。盡管如此,抽象藝術卻從未真正消失過。當我們想到現代藝術的經典時刻,蒙德里安的結構變體,波洛克的滴滴節奏,羅斯科的色面那種回絕和淹沒的感覺,如斯藝術造物,令人揮之不去,重要的是他們向世界洞開了一條抽象的通道,事實上,后繼著不斷,抽象藝術已成為無數具抽象之思的藝術家們所偏愛的藝術表現形式。抽象藝術至今仍在各類展覽中頻頻亮相,充斥著大大小小的畫廊和藝術品市場,不少藝術家仍沿襲著這一現代藝術的發明,并不斷作出翻新。似乎沒有人再統計過這里面有多少種新的類型,它已遍地開花。抽象藝術的生發和延續不斷有著種種的原因,而最為共同的緣由莫過于,敏于感受的藝術家總是存活在兩個世界中,一個是現實的世界,是一個看得見的,由造物主賜予的,充滿光色變化和精致細節的表象世界。另一個是我們無法看見的,無法言述的,內在的、深層的冥想中世界,它在外部世界沒有唾手可得的原型。抽象藝術正是為這個內在的世界,它的哲學事物或思辨形式,它的各種抽象屬性,提供藝術本身的本質詞匯,用造物主的方式造出另一些品種來,而這些品種就像是些真實的存在物。
如今再看抽象藝術,透過各種信息觀其形式之現狀,從中不難發現抽象藝術隨著外部環境的改變,正發生著耐人尋味的變化。陳小弟,這位從西部來京的抽象派藝術家,他將藝術從追求理想化地反映客觀世界的束縛中解脫出來,注重“怎樣畫”,而不是“畫什么”,追求和探索理性化的造型要素對客觀自然的表現內涵。
陳小弟先生于2007年赴法國參加法國藝術沙龍委員會主辦的巴黎國際獨立藝術沙龍邀請展被深深震撼,他仿佛感受到了佛法的精神力量和飛天歌舞使樂的天簌仙樂,藝術激情奔涌,進入方紙上抽象藝術的至高境界,同時在法國的展覽引起了極大的轟動,作為中國西部曠野上的藝術家,不但有西部漢子的豪氣,也有著深厚的人文素養和哲學素養。綜觀世界藝術史,凡藝術大師都具備深厚的人文素養和哲學素養,正所謂:思想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法國之行使他的抽象藝術化的極大的成功,從此奠定了他的藝術地位。他并沒有為此自滿而是繼續努力勤奮,同時繼續往下一個高度進發。
陳小弟先生為人寬厚達觀,他的藝術實踐也如其人。他的作品《五蘊幻身》換面色彩豐富沉著而迷離、安詳而又向上,似有卻無,似無卻有,虛虛實實,境界之妙,完全可以和莫奈的作品相媲美,而更多了豐富的東西方文化藝術交融的技巧和思想內涵。他的其他作品《撥天通地》、《夢去已生》、《凈土無塵》、《歲月留金》、《山帶殘雪明》等無不是他高超的繪畫技巧和深厚的藝術思想的集中表現,圖像迂回內斂深厚,洋溢著色彩點線面的節奏和韻律美感,細細品讀,意味深長。視覺經驗的瞬間和靈魂精神的深處都會反復閃現著心之靈動的美好指向。取形用勢,顯露隱含都是他獨特個性的美學觀點鮮活的詮釋,也是他藝術作品的人格力量之所在。
陳小弟的畫,畫山畫水也畫心,他的每幅重要作品,幾乎都有原形。自然原形為他提供了鮮活的時空關系和情境的激發。通過對自然時空信息的咀嚼、編號和重組,造成繁復多變的構圖和豐富精妙的細節,形成了鮮明的個性特點。他作畫,總是先立骨架,充分抒發內心情感,看似隨意,但章法精到。他喜歡作大畫,他認為,作大畫,筆墨和感覺都能放的開,經過細心收拾,既能保證大的視覺沖擊力,又能于精微處看到獨具的匠心。他表現的畫面激情澎湃、理性謹嚴、境界沉郁而闊達。
總之,陳小弟在抽象藝術的探索和創作中不斷開辟新的藝術天地。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