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鄧勃
眼前的潘鶴鶴發童顏,花白的胡子留得不短,八字眉,喜大笑。潘鶴84歲了,給居所起名“戇居居”,卻又以自己的形象為藍本創作了雕塑《笑到最后》,這是怎樣的一種人生智慧?
眼下,《美·思想與心靈———潘鶴藝術展》正在東莞熱展。也很久沒有見潘老了!遂約了個時間。半分鐘不敢遲到,3月17日上午10時前,羊城晚報記者便站在了“戇居居”之下。
大師現況
深圳組雕草圖已獲通過
黑發多了智慧牙沒出成
羊城晚報:現在您有什么重要的作品正在做?
潘鶴:有幾件,一件是葉挺將軍,一件是李鐵夫,一件康有為。還有一組深圳的作品,20多年前做《開荒牛》,當時就有這樣的計劃。“開荒”后,深圳就成為一個繁榮的城市,但不要忘記過去的艱苦歲月,也不能滿足,要繼續自我完善,所以,這組雕塑左邊可放《艱苦歲月》,右邊放《自我完善》,中間是《開荒牛》。20多年了,一直沒做。最近省委副書記、深圳市委書記劉玉浦突然通知我,要落實,我立即答應,簽了合同。我的構思、草圖都通過了。
羊城晚報:您的黑頭發又多了很多,聽說智慧牙也出來了?
潘鶴:開始黑頭發啦,以前是很白的。智慧牙最后沒有出成。腮腺炎是前幾年出的。身體好和心態有關。很多人問我這事。我有一份東西,1960年全國美協第二屆理事名單,100個理事,現在大約只剩三個;廣東8人,死了7人,只剩下我。
藝術教育
靠理性教出的是刨木佬
很多人只為人民幣服務
羊城晚報:梁思成、華君武……都是當時的理事。您為什么要研究這個名單?
潘鶴:不是研究。我是隨遇而安的,忽然發現這么一張紙,發現原來差不多全去世了!我反思,現在的人太理性了,不是藝術家,藝術家靠感覺的,不應該太多理性的東西,什么都問“點解”?藝術沒那么多可解的。藝術是靠感覺的。
羊城晚報:現在的美術學院教育制度就是靠理性指導學生學習藝術的吧?
潘鶴:所以教出來的學生只是手藝精良而已,是刨木佬!工藝、手藝很好而已,把藝術的本質放棄了,舍本逐末。
羊城晚報:但我想,既然是教學,必然要先把經驗總結出來,才能傳授給學生,要不怎么教?
潘鶴:他們肯定這么說,否則怎么生存?老師揾食而已,如果老師不指導學生,老師沒職位。現在很明白。藝術怎么能這樣教法?
羊城晚報:應該怎么教?
潘鶴:我也不知道怎么教。哈哈。感性的東西成了理性的東西,該理性的不理性,該感性的不感性,莫名其妙,我真的不明白。很多人都不是為人民服務,而是為人民幣服務。整天考慮的就是人民幣人民幣。考慮的是我向國家貸款那么多,如何還貸?而且,中國還出現了形式主義風暴,不講實際,只是為了應付上級,只是為了政績。
羊城晚報:能不能這樣認為,現在的美術教育制度,再也培養不出像您這樣的藝術大家?
潘鶴:也不是,世界很復雜,藝術不是那么簡單的。錯也有錯著的。
藝圈怪象
才沒了卻名大位高錢多
藝術家成了官員包裝紙
羊城晚報:您有沒有總結過自己成功的經驗?
潘鶴:我自己都莫名其妙!我84歲了才回顧很多東西。我也不想總結。為什么?藝術是不可能總結的。藝術是講才華的。但是,我看同齡的人,都是有才華的同齡人,到了三十多歲、四五十歲,才華完全沒有了。但名氣卻越來越大,地位越來越高,錢越來越多!很兩極的。為什么?想想他們可沒有什么好作品呀,為什么名這么大、錢那么多、地位那么高?怎么來的?很奇怪。
羊城晚報:您琢磨透了究竟是怎么回事沒有?
潘鶴:可能,才華不是最主要的,后臺最重要,手段最重要。(笑)有了才華,很容易就有了點名氣,有了點名氣自然會認識一些人,交游廣了,有些人就成了他們的后臺。這時候,他們不再計較才華的得失問題。有了名氣后,考慮的只是名利的得失,而不是才氣的得失。有了名氣,必然認識很多名人和官員,“哎喲你給張畫給我你給張畫給我”,
這樣,想追求的不是藝術成就,而是名氣和成就,把應酬的畫變成了藝術的畫。其實藝術是能夠動心的,有話要講才誕生了藝術,有感情要發泄才誕生了藝術,但他們不是,千篇一律,猛畫猛畫。后來才明白,原來后臺是大官員。官員不是“科舉”出來的,怕人家說他沒文化,所以結識些文人雅士,包裝自己有文化!“我不是草包子啊,我很多朋友都是文人雅士”。藝術家、文人成了這些官員的包裝紙。他們學兩筆,一定是捧高老師的,因為是教我的嘛。那個東西教會了官員,他也有好處呀。于是就互相勾結。(大笑)
藝才保持
脾氣要很怪蔑視銅臭人
我自己是屈圓屈到圓滑
羊城晚報:您很有才華,成名又很早,也認識很多官員、名流吧,但為什么您還可以保持自己的才華?
潘鶴:脾氣要很怪才行。要像李白這樣的脾氣才行。我就是看不起這些人,自視很高。看不起銅臭人,看不起。就算有錢,你好了不起啊?有了名氣,官員自然給你地位,或協會主席,或文化局長,有了這些之后,他就沒有辦法不脫離群眾了,要擺架子了,也不能平易近人了,個個都來親近你,你應付不了的。只是接近官員、商人,唯獨不接近老百姓。
羊城晚報:您要拒絕官氣、銅臭氣,那很難吧?
潘鶴:也不是的。所以我說自己是“屈圓”,屈到完了不行,屈到圓滑了才行。屈原不對,當時社會這么黑暗,你死了,沒什么作用,相反正合他們的意。這樣能夠改變社會嗎?我沒有那么傻!我屈到圓滑了。我比你更厲害!(大笑)我整天說,你用美人計,我將計就計!(大笑)
羊城晚報:美人計您當然樂得將計就計,但其他計呢?
潘鶴:不是真的美人計,是表達一個意思,你用什么計,我都比你更厲害。你利用我,反過來我也利用你,但我利用你,是走我的私,是做對人民有利益的事情。
羊城晚報:說不定是以暴易暴呢?
潘鶴:我不清楚什么以暴易暴,反正好過漏氣(粵語,指灰心喪氣)而死、谷氣(粵語,指郁悶不得發泄)而死!屈原就是谷氣而死,又不追求名氣、官氣、銅臭氣,最后谷氣而死。有的漏氣而死,不再從事藝術,戇居居(傻乎乎)。很多人是這樣的。
藝術風險
技術是易事五關很難過
偉大的藝術不怕被利用
羊城晚報:按您這么說,從事藝術風險真的很大?
潘鶴:風險很大!所以藝術的技術是很容易的事,最難過的就是這么幾關。過五關斬六將很難的。名關、官關、銅臭關,最后是漏氣關、谷氣關,這五關很難過的。
羊城晚報:這些關您過了沒有?
潘鶴:我也不知道過了沒有。我80多歲了,也不知道怎么樣了。一個人不怕被利用,而是怕沒有利用價值。偉大的藝術不怕被利用。
羊城晚報:您自己的利用價值在哪里?
潘鶴:有的人,很奇怪,自命清高,對我說你別整天搞這個了,要為藝術而藝術嘛,你是藝術家嘛,要純藝術!政治的東西,別搞那么多。我很喜歡搞政治題材。很多人都這么給我提意見。我不是這么看的,一個人不能這么自私。藝術不為人民服務,而是為自己服務,不是辦法。先有大我,才有小我。
羊城晚報:您很有為人民服務的熱情,按照您的比喻,您對人民產生了感情,但也得人民對您產生感情才行,人民也有自己的要求,假如充分考慮這些要求,會不會影響您的藝術創作?
潘鶴:不會。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看你為什么人服務。
藝術政治
廣州解放城雕有段故事
說政治和藝術對立大錯
羊城晚報:現在多少座城市有您的城雕?最滿意的是哪一件?
潘鶴:今年剛好有70座城市有我的城雕。沒有什么滿意的,有時候做著做著又覺得不滿意了。要不斷完善,如果是完善了,那就是枯萎的了。最滿意?那就達到枯萎階段了。
羊城晚報:有沒有最不滿意的?
潘鶴:這個倒有,很多。好在我及時警覺,否則會出很多問題。很多作品都是這樣,差不多走到絕境才翻生。比如,當時海珠廣場的解放軍像,全國征稿,108個方案在文化公園展覽,全體市民投票,我有兩個參加,一個是解放軍戰士把國民黨的旗幟踩在腳下。最后投票,把得票前十的方案送到了習仲勛、楊尚昆、許世友等領導人那里,在十個里選一個出來,最后選了我那個。
羊城晚報:但現在大家看到的不是這個雕像哦。
潘鶴:是啊。假如不滿意,我是不會拿去投稿的;假如他們不滿意,也不會選。主客觀都符合了。但后來我想,政治的東西,一朝天子一朝臣,但雕塑不是,雕塑是一千幾百年的事情。怎么辦?假如我不做了,不踩著旗子了,他們會不會以為我是在投靠國民黨?全民選了這個,現在不做了,是不是叛黨?是不是和國民黨藕斷絲連?是不是不尊重群眾和領導?但我對作品很不滿意。國共分裂、合作都好幾次了呢,以后又合作怎么辦?拆掉?藝術不能十年八年呀。我是非常“狡猾”的人,我打了個報告給習仲勛、楊尚昆、許世友,說非常榮幸,能夠選中我的方案,當時來得匆忙,容不容許我繼續完善?習仲勛同意了,楊尚昆、許世友也同意了。最后的方案是,不再踩著國民黨的旗幟,而是腳旁很多花。這些花,是群眾歡迎解放軍入城拋來的。
羊城晚報:您這是一種文化的遠見還是政治的遠見?掌握政治的技巧能夠讓藝術更加放光?
潘鶴:以為政治和藝術是對立的,錯。一定要知道群眾的今天和未來,國家的今天和未來。不能太自私自利,看到的只是政治和藝術的對立面。
“城雕”污染
奇!胡弄個雕塑成城雕
怪!說要有文化才看懂
羊城晚報:我們看到您最近畫了很多鶴,據說很多人喜歡您畫的鶴?
潘鶴:我只是在應酬朋友罷了。也是想證明,我不是畫家,也會畫這樣的畫吖。我是通過這個嘲笑社會。
羊城晚報:有人隨便搞一個雕塑,然后放在城市中央,是不是也可以說我不是雕塑家,但也可以搞城雕?
潘鶴:你搞得出來當然可以!你試一下,我請你搞!出來垃圾一樣的東西怎么辦?我不是畫家,畫鶴也有人說好;但你搞雕塑,你試一下?
羊城晚報:可能您說是垃圾,但說不定有人拍掌稱好,甚至參加投標,入選了,成為占據城市重要位置的城雕呢。
潘鶴:這正中我說的話:這樣的成功,是靠后臺,靠媒體吹捧,沽名釣譽,嘩眾取寵,靠那些不三不四的行為。
羊城晚報:我剛才說,說不定一個人也可以隨便就弄了個雕塑,然后堂而皇之成了城市雕塑,這種情況究竟有沒有?多不多?
潘鶴:多到極!太離譜!
羊城晚報:對這樣的行為和作品有沒有辦法管理?
潘鶴:能有什么辦法?我當時提出雕塑要走向社會,首先在廣東提出來,三年后全國也開始了,從室內走向室外,結果呢,現在成了歷史罪人,很多垃圾在污染城市。那些敗家子,個個為錢,還勾結了理論家來寫文章。理論家不會寫我們的,因為我們大過他們,寫了是跟尾狗。于是就和那些人勾結,做他們的旗手,搞到污糟邋遢。政府官員也不清不楚,以為這就是走向世界,以為這就是世界水平。我們真是很可憐,夠蠢,但還自以為是,得意忘形。這些人還說你沒文化,說是要有文化才看得懂的。唉,真是莫名其妙!
羊城晚報:所以,最后還是要回到“為人民服務的道路”?
潘鶴:最近好點了,社會已經醒覺。再不行動,就大勢已去了,現在占據主流的是為人民幣服務,而不是為人民服務,為人民服務的東西已經被貶為行貨,為人民幣服務、為收藏家服務已經成為主流。
名人會
潘鶴妙言
很多人都不是為人民服務,而是為人民幣服務。
有才華的同齡人,到了三十多歲、四五十歲,才華完全沒有了。但名氣卻越來越大,地位越來越高,錢越來越多!可能,才華不是最主要的,后臺最重要,手段最重要。
官員不是“科舉”出來的,怕人家說他沒文化,所以結識些文人雅士,包裝自己有文化!“我不是草包子啊,我很多朋友都是文人雅士”。藝術家、文人成了這些官員的包裝紙。
你利用我,反過來我也利用你,但我利用你,是走我的私,是做對人民有利益的事情。
以為政治和藝術是對立的,錯。一定要知道群眾的今天和未來,國家的今天和未來。
人物檔案
潘鶴
1925年12月生于廣州。1956年被選為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為全軍美展創作《艱苦歲月》。現任廣州美術學院終身教授,廣東省美術家協會名譽主席。曾任中國美術家協會常務理事,多屆全國美展評選委員會副主任。其藝術成就曾被載入國內外出版的各種世界美術史。獲國家級獎項多次。2003年被國家文化部授予“造型藝術終身成就獎”。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