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王燮達的藝術追求中,是雕塑讓他找到了自己的藝術方向,是雕塑形塑了他的藝術語言,也是雕塑啟示了他進行多種材料的實驗,走入平面繪畫、裝置藝術的領域——雕塑是他的出發點與轉折點,也許也是他的歸宿。
雕塑是理解“子曰”的鑰匙
近日,上海張江當代藝術館舉辦了“子曰——王燮達作品展”,這是2007年以來王燮達的第三個個展。與前兩次不同,這次個展不僅展出了藝術家的17件雕塑,還展出了他的24幅平面作品和一件裝置作品。
“子曰”是王燮達從2002年開始、迄今仍在繼續的作品系列。“子”是歷代圣賢的尊稱,在這里是指奠定和延續中國傳統文化的賢人智者。“子曰”就是從古至今的圣賢們關于人生的思考和言論。這個系列的作品都有其鮮明的風格,令人聯想到甲骨銅銘、秦磚漢瓦的遠古時代。這些作品雖然有雕塑、平面繪畫與裝置等多種藝術形式,表達的主題也不盡相同,但卻都是用“子曰”加編號命名。如何理解這些作品?藝術家由此要表達什么?所追求的又是什么樣的藝術效果?在記者看來,理解這一切問題的鑰匙,就在于他的雕塑作品。
雕塑帶來“子曰”的靈感
王燮達的藝術探索,始于書法。他1985年開始學習書法,拿起了毛筆并樂此不疲,其作品很快就被入選當時風行的書法藝術大展并得獎。正是書法,讓他有了創作“子曰”的最初的沖動:他1986年學篆書,開始研究古人造字的方法,從中得到了啟示,中國書法、乃至中國遠古的先人創造漢字的方法,就此成為他的創作資源。通過體驗古人的造字方法,他有了自己的創作觀念;而書法藝術的造型特點,則給了他視覺語言的滋養。他說,當時他就萌生了創作“子曰”這個系列的念頭。
1993年王燮達去中國美院讀書,一開始他選擇的還是使用毛筆學傳統繪畫,但很快就發現了雕塑的魅力,轉而學習雕塑。按照他的體驗,中國書法表面上看是平面的,是純抽象的,也是純線條的,實際上其營造的視覺形象卻是有血有肉而富于立體感的,問題是如何來表現這種立體感?那就要突破一般人觀賞書法作品的審美定勢,就要訴諸具體的形象。而在中國美院學雕塑時,他所能接觸的就是具體形象。因此,在學習雕塑后,他對自己將來要做的作品的感覺一下子就清晰了。他找到了創作“子曰“系列的藝術方向。
在雕塑中表達書寫性
用雕塑這個西方現代造型樣式的語匯,來表達從中國遠古先人造字方法中得到靈感的觀念,來表達中國書法獨有的書寫性,這就是王燮達的課題。為了解決這個課題,他花了差不多整整10年——直到2002年,“子曰”系列逐漸形成具體圖形,才進入實驗階段。
在王燮達看來,中國書法的線條,因為毛筆與含墨量的關系,可以上下用力、平面移動,加之中鋒用筆,形成的線條痕跡一定是立體的;而感情色彩的表達則時不時要用到偏鋒、側鋒,還有書寫的徐疾等。因此,中國書法對書寫性的表現最極端,哪怕是一條直線也有上下動作來調整,有心臟的跳動帶動手的跳動,在線條中綿延不斷。有時作者還有意去做一波三折。這與我們平時看到的線條--依附于造型表面的邊緣線不可同日而語。為了表現這樣的線條,表現其中的書寫性,王燮達將西方的雕塑語言作了根本的改造:將團塊狀的、講究漲力的西方雕塑的空間造型,改造成了由空氣(或者叫“負空間”)形成的空間造型。在他的雕塑里,正如他的創作手札所說的:“朗朗間,上接寰宇,底連地坤,聚虛為實,飄然吾軒!”
雕塑啟示了新材料的實驗
王燮達動手創作“子曰”時,盡管國內已經有了影像、裝置、觀念、行為等多種形式,他一開始還是以雕塑為創作形式。不過近兩年他也開始了新的嘗試。這次展覽上就有他2008年完成的平面作品。這些作品采用綜合材料,在宣紙和亞麻布上創造出獨特的、深具傳統文化氣息的現代視覺效果:紅色的線條在畫面上形成一幅九宮格,好似書法的臨習字帖,細膩的層次、若隱若現的線條、內涵豐富的留白,在這平面內營造一個供人想象的空間。這暗示著圣賢們的經典在當今時代被重新解讀與運用。
展覽上還有一件裝置,其中既有吊在空中的由藤條和紙漿制成的大型雕塑,又有在地上根據雕塑投影用石粉和炭粉創作的一幅畫面;兩者把光與影、實與虛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很多人會迷戀于地上沙、炭與光影交織的絢麗畫面,而忽略空中真實的本體”,王燮達希望借此提醒當今的世人,不要被繁華的虛像所迷惑,要透過表面看到事物真實的本質;更希望通過此次展覽,讓生活在物欲橫流的快餐時代的人們,能夠暫時擱置騷動的心緒,與他一起靜靜地感受對人生和世界的深刻思考。
個人簡介
王燮達,1968年 生于遼寧,現工作和生活在上海。1996年畢業于中國美術學院,中國雕塑學會會員。先后參加過上海首屆城市雕塑展、上海青年美術大展、第三屆全國城市雕塑建設成就展、上海首屆國際城市雕塑雙年展、上海城市雕塑中心春季邀請展、中國雕塑大展上海展等群展,以及元典畫廊2007年舉辦的子曰·王燮達雕塑作品展、上海雕塑藝術中心2008年舉辦的子曰·王燮達雕塑作品展。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