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的出處是第一位的
李亞俐在香港蘇富比負責“20世紀中國藝術”專場拍賣時間不長,去年秋季剛剛做了首拍,但她經營老油畫已經有年頭了。她說,回顧這幾年老油畫市場,有很多弊端,不是我們能弄清楚的,一時半時沒法解決。她還表示,對過去的事已經沉默很久了,現(xiàn)在就繼續(xù)保持沉默。
至于在蘇富比主持的“20世紀中國藝術”專場拍賣,她強調出處是第一位的。因為她必須在很短的時間、通過很單純的追溯,很快就可以查清藝術品進入藏家手里的脈絡。她說,現(xiàn)在她的心態(tài)比較消極,出處簡單、翔實的拍品首先考慮。這次8件作品都是從海外回流的;東西的來源都是第一手的,只是老一代傳到下一代;關系人也比較直接,有清楚翔實的出處。至于是否出版倒不重要,沒出版更新鮮。
后期作品成為市場主力
她指出,這些作品中也有30年代創(chuàng)作、50年代到藏家手里的,如朱沅芷的作品《最后的晚餐》,但大多是50—60年代的作品,如常玉的作品就創(chuàng)作于這個時期,林風眠的作品也大約在這段時間,趙無極的作品則作于1952年。她還指出,現(xiàn)在老油畫市場上,也主要是這些年代的作品。
她認為,在那個年代,第一代藝術家經歷了人生的歷練,大時代已翻天覆地,東西方的關系發(fā)生變化,這些在他們的作品中也反映出來,作品的內容與表現(xiàn)形式更豐富,如林風眠的“戲劇人物”系列,既受到西方現(xiàn)代派中的立體派的影響,又加上了中國民間美術的元素如剪紙、皮影等,還有中國戲劇的色彩、造型等視覺元素。這些作品的出現(xiàn),都需要時間的沉淀。
收件的三個方針
她透露,今年春拍蘇富比的拍品征集有三個方針:拍品要新鮮、估價要合宜,出處要翔實。這是針對當前的市場的背景確定的。她還強調,今年春拍拍品數量也減少了。藝術市場的起落已有多次,但這次最嚴重。不過,她認為藝術品與眾不同之處在于其唯一性,這是特殊的人為性。因此還有除了投資之外的作用,只要東西好,永遠不怕金融海嘯。前幾次歐洲印象派的拍賣,包括前不久法國那場全球矚目的圣羅蘭專場拍賣,都說明了這一點。因此,她說她擔心的不是市場形勢,而是自己的東西是否符合市場的期待。
李亞俐又表示,8件拍品在一個專場上同時出現(xiàn)有偶然性,但這說明了蘇富比的全球網絡很有效,印證了蘇富比的那句口號:“寰宇尋珍,集中銷售”。她還說,這次“20世紀中國藝術”專場拍賣拍品數量不多,應該比較符合春天的形勢,比較樂觀。不過她又表示,經濟危機背景下會不會有突發(fā)的事情亦未可知,所以只能說還是希望平穩(wěn)渡過。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