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是畫廊元年,一個藝術品消費的時代即將來臨!”
“2009年是畫廊元年,一個藝術品消費的時代即將來臨!”董夢陽語出驚人。“中國的藝術品市場正在從投機轉向投資。”身為能拿下吳冠中版畫代理權的藝術推廣人,李大鈞對藝術品市場有客觀、清醒的認識。著名藝術家、策展人梁長勝曝出了驚人的事實:“我們去學校調查,一所高校有6000名學生在學美術,景德鎮的陶瓷學院有1.5萬名學生,其中有7000多名學生在學陶瓷,這是對人才極大的浪費。”金融海嘯尚未退去,2009年春拍即將到來,藝術資本將面臨怎樣的洗牌?3月19日,藝術市場操盤人、藝術推廣人、藝術家、藝術學者和咨詢機構代表匯聚歌華大廈,共同探討金融危機下中國藝術資本的走向和藝術品市場面臨的問題。
2009年是畫廊元年
2002年,董夢陽終于辭去工作,自己組建了公司,開始著手準備2004年中國國際畫廊博覽會。那是他從美院畢業后的第十個年頭,35歲的董夢陽想象不到4年后的2006年,他舉辦了一場名叫“藝術北京”的畫廊博覽會,交易量突破2億元人民幣;他也無法預見7年后的2009年,“是畫廊元年,一個藝術品消費的時代即將來臨!”董夢陽——這個業內稱之為王牌博覽會總監的男人,盡管他舉辦的博覽會價值高達2億元,但他卻說他最想做的只是全球最成功的獨立策劃人,把亞洲藝術推向國際。“我覺得以前有些人真的把畫廊當飯館開了,一開張就要求掙錢。”“為什么說2009年是畫廊元年?我覺得之前說哪家畫廊是大牌都為時尚早,今天我們看未來5年哪家畫廊能夠脫穎而出。并且在洗牌的過程中,我們能夠看出每家畫廊的氣質,畫廊應該怎么盈利?怎么推廣藝術家?”
“金融危機更多沖擊的是高端的市場。雖然受到沖擊,但是市場面變大了,不斷有人進入。說明人的物質獲得滿足之后,緊接著一定是精神消費。現在買自己喜愛的藝術品的人越來越多,精神產品會讓人上癮,不斷產生這種需求。現在收藏家確實難找,但是方向是對的就行了。”
王昱東說:“這種轉機年年都有,每年都有人說‘今年是我們最好的一年’,也都有人說‘今年是我們最緊張的一年’,這種話總聽得到。但是我覺得,中國人做產業確實比較喜歡一哄而上。但是這次金融危機是不是一次洗牌的好時機呢?我覺得不一定。因為在金融危機的威脅下,真正好的畫廊要在學術上站得住,要是站不住就要倒閉。實際上真正優秀的畫廊一定要有自己的學術地位、學術品位和很鮮明的個性,比如說百雅軒。”
如果一個畫廊能夠比較好地做學術的話,它的溫飽是不成問題的,也不會有特別大的經濟壓力。畫廊是干什么的?畫廊應該去發現優秀的藝術家,然后把他們推向社會。賣畫不應該成為畫廊最主要的工作。“但是金融危機之后,有一些原來支持藝術并對藝術抱有很大期望的資金,都紛紛往外撤的話,又沒有產業資金去支持其發展,反而會使一些優秀的畫廊生存不下去。我不太贊成金融危機是一次好的洗牌機會的說法,優秀的畫廊都能活下來?那不一定,可能優秀的畫廊也倒閉了很多。”王昱東認為金融海嘯過后,難免傷及“無辜”。
投機型資本向投資型資本轉變
從為吳冠中出書互相接觸開始,到2004年至2008年,百雅軒策劃的一系列吳冠中作品展大獲成功;從吳冠中當初的態度冷淡,到李大鈞與吳老結成忘年交。李大鈞不只是在做書畫的復制生意,他也在辦展覽、搞出版、辦沙龍,他更在推動一種藝術消費觀念和一個產業模式的興起。所以,關于藝術資本,李大鈞這位藝術推廣人有著獨特的理解:“什么叫藝術資本?首先應該明確概念。通過藝術和資本的嫁接,例如買藝術的資本、投向藝術的資本或者本身就是資本,只不過在有些時候它與藝術發生了關系,這些究竟能不能算是藝術資本?我覺得有待商榷。在中國的藝術市場里,我沒有看到有多少真正的藝術資本。浙江的商人、山西的礦主……他們只能算有資本,并且與藝術之間發生了零散的、沖動的購買行為,根本不能算藝術資本。”
毛修炳說:“資本分投機型資本和產業型資本兩種。金融危機最大的影響是什么?金融危機造成資金流動性不足,讓很多泡沫性的領域發生變化。在這個時候,海水退潮之后,誰是真正的裸泳者?一看就看出來了。通過這次金融危機來看,當代藝術作品降幅較大,遭受了比較大的打擊。”
董夢陽說:“當初真正有錢的人并沒有進入藝術市場,他們之所以有錢是因為在別的領域很成功。一看你們這些藝術市場的人不按規律辦事,他們就很反感。”
“中國的藝術市場處于剛剛起步階段,如果從這個角度來講,是一個藝術資本集聚的過程。中國現在有藝術,但是沒有大量的、典型的藝術資本存在。”李大鈞對藝術資本出現的新變化發表了自己的看法。“我認為變化主要有五點:1、從小眾收藏到大眾收藏。過去收藏是小部分人參與的活動,隨著社會財富的增加,人們對收藏的認識不斷加深,收藏群體不斷擴大。2、從投機到投資。過去很多購買行為存在很大的投機性,現在這種投機性在逐漸向投資性轉變,這種轉變是慣性的。3、從投資到消費。藝術品在社會生活中的屬性是多元的,藝術品的消費屬性始終沒有被提升到一個高度,隨著時間的發展,消費將大于投資。很多人收藏并不是為了賣出,這在西方收藏界體現得尤為明顯,但是藝術界人士,包括媒體,始終在談賣的概念。實際上買賣并不是藝術品市場的全部。在金融危機的情況下,人們對消費的需求必然增多,對投資的需求相對減少。4、從拍賣到畫廊(藝術機構)。我們談藝術品市場就是談拍賣市場,實際上拍賣市場所占藝術品市場的份額只是一個很小的數字,冰山一角,并不是藝術品市場的全部。現在收藏家不僅可以到拍賣會上買東西,也可以到畫廊(藝術機構)買東西,這個趨勢是不會改變的,一級市場的擴大是一定的。5、從個體的購買行為到基金(資本)的購買行為。”
藝術市場缺乏大眾普及性
1994年,當羅小華的畫賣得最好的時候,她放下自己的畫去推夏加爾的畫,與夏加爾畫廊進行合作,就是想知道法國的畫廊是怎么操作的。1994年的中國沒人敢買畫,夏加爾畫廊老板對羅小華說:“現在開始要培養中國20名畫商,10年后中國的藝術市場必定有一個嶄新的面貌。”羅小華問他:“為什么?”夏加爾畫廊的老板說:“中國應該為藝術市場培養人才,培養20名弄潮兒,托起這個市場。”一直以來,藝術市場人才培養的問題引起了人們深深的思考。
1994年羅小華引進了夏加爾畫展,起初政府并不認可,沒有批準。后來,羅小華用句話打動了中國政府,她說:“臺灣地區包括4個‘部長’在內的幾十萬人都看了夏加爾畫展。”于是夏加爾畫展在中國順利開展。
羅小華說:“中國人在普及藝術欣賞方面是一個空白。巴黎市的所有市民家里都放有一幅原作,這是一種理念,他知道應該買一幅原作。到地鐵里隨便問一個小孩都知道夏加爾。而我們的藝術市場就缺乏這種大眾普及性。”
董夢陽說:“我們現在有藝術投資的市場,但是沒有藝術消費的市場。現在的一些高端藝術沒有‘底座’,是一個空中樓閣,所以我們現在想做一個文化廟會,從低端收藏開始教育,這樣建立起來的藝術市場才是一個穩固的藝術市場。當代藝術中同樣有經典,重要的是我們如何把這些經典作品發掘出來。中國缺少藝術教育,當美術館、博物館不能完全承擔這種工作的時候,應該通過民間力量進行彌補。”
百雅軒在藝術品交易的一線也發揮著普及和教育的功能,“推進版畫走進千家萬戶,我們已經做了6年。今年我們投資和場地都要加大,而且要推出新的產品。推進藝術走進家庭,讓藝術的產業鏈良性循環,不同的消費者可以選擇不同的藝術品,百雅軒在推動產業基地建設上要加強,尤其是國際性版畫藝術產業基地,這是促使藝術品市場繁榮的關鍵。”李大鈞說。
對于藝術教育的嚴峻現狀,梁長勝曝出了驚人的事實:“我們去學校調查,一所高校有6000名學生在學美術,景德鎮的陶瓷學院有1.5萬名學生,其中有7000多名學生在學陶瓷。這個數字太可怕了。這是對人才極大的浪費。”
產業型資本關注可復制商業模式
喻文益從學術角度闡述了藝術品投資如何降低風險,“通過藝術品的投資組合,可以降低投資風險,增加藝術品升值的機會。我們曾經和文化部做過一個課題,叫文化項目的價值評估體系,總結了5點主要評估指標:1、差異化和創新性。2、美學的感受性。3、效用的針對性,即解決人的哪一種精神需求。4、時間價值。5、主流意識形態價值。在一個價值評估體系當中,通過以上5個指標評估藝術品,會相應地降低投資風險。只要掌握了基本的規律,不管經濟形勢怎么變幻,盡管現在經濟處于低谷,但未來藝術品仍然會升值。”
毛修炳分析道:“在藝術領域,真正的產業型資本非常少。吸引產業資本必須具備的要素:首先,一定要有很好的流動性,從現在比較高端的藝術品來講,流動性并不是很好,所以產業資本很少關注這個領域;其次,要有可復制的商業模式,像電影院線、演出劇場,擁有可復制的模式就可能引進投資。產業資本不是關注個人化的運作,而是管理團隊的運作。金融危機打退了投機型的投資者,反而讓產業資本能夠發展起來。產業資本發展的前提是藝術教育的普及,當人人都來買藝術品的時候或當畫廊能夠形成連鎖經營的時候,真正的產業型資本才會出現。”
郭亞軍則認為,金融危機還是應該能給藝術市場帶來機會的,從以往經驗來看,這對中國的藝術品市場有推動作用。在金融危機的環境下,文化市場會有逆市的情況出現,包括電影賀歲檔,反而會更加繁華。藝術品市場現在需要重新構建,當真正建設得比較扎實的時候,大眾消費比較活躍,大家都有審美觀和理性消費的時候,這個市場才會正常發展。
藝術品市場不應該去救市
“金融危機對于藝術品市場來說是好事,因為藝術品市場的發展是畸形的。”梁長勝說。“2006年初我在中華世紀壇辦年鑒展,那個時候當代藝術的價格跟學院派作品的價格幾乎沒有區分,而現在市場相對成熟了,成熟的市場首先反映在價格上,價格的高中低檔分得特別清楚。張曉剛的作品2005年的時候大約是5萬美元一張,到了2008年就漲到了幾百萬至上千萬美元,這個漲幅速度就像坐飛機一樣,太快了,所以必然要出現一個調整期。這個調整期實際上是好事,它可以為那些想投資藝術的人提供一個機會,同時讓那些投機型的資本離場。”
董夢陽認為,藝術市場的問題主要是教育的問題,在還沒有完成教育的情況下,我們就已經形成了市場,造成了這種市場的空中樓閣。“前兩天還有兩個人在爭一幅吳冠中的作品,價格爭到了300萬元。在經濟危機的情況下300萬元的作品他也敢買,說明了這種經典作品的號召力。所以當代藝術的問題更多的是自身的問題。”
王昱東說:“很長時間以來,中國人不太認可藝術事業是非盈利的。博物館和美術館都是事業單位,但是博物館一般都是全額撥款的,而美術館卻很少是。大家都認為美術館是出租、展覽的場所,是要盈利的。同樣地,也沒有人認可畫廊是非盈利機構。在西方藝術比較成熟的國家,畫廊都是非盈利性機構,政策、稅收各方面都不一樣,包括收藏藝術品是可以抵稅的。而中國現在卻沒有,我們現在‘三步并做兩步’,直奔藝術商業時代,其實根本就沒基礎。”
李大鈞表示,房地產市場需要救市,是因為它跟民生有重大關系,它關乎政府稅收、銀行貸款等,甚至關乎國家經濟命脈。藝術品市場不關乎民生,不需要救市。目前藝術品市場正在洗牌的過程中,經濟危機加速了這種洗牌。董夢陽說:“我們應該著眼于建立豐富多元的收藏層面,而不應該去救市。”
問題困惑
喻文益:藝術品投資是最古老的行業也是最年輕的行業,一件藝術的過去價值我們是可以找到的,但是藝術品價值的未來又會形成什么趨勢呢?這是我們無法預測的。
李大鈞:藝術資本這樣一個概念需要有個更加明確的定義。究竟什么是藝術資本?我給不出一個明確的定義。而在中國的藝術品市場中,我也并沒有看到多少有價值的藝術資本。
梁長勝:當今所有美院培訓出來的東西都可以稱之為“陽春白雪”,一到社會上暫時是無法運用的。那么我現在通過美院培養出來的人才宗旨又是什么呢?
羅小華:中國人在普及藝術欣賞方面是一個空白。巴黎市的所有市民家里都放一幅原作,這是一種理念,他知道應該買一幅原作。到地鐵里隨便問一個小孩都知道夏加爾。而我們的藝術市場就缺乏這種大眾普及性。
董夢陽:當前收藏什么樣的藝術品能夠保值、升值?我認為一定是自己喜歡的藝術品。
毛修炳:藝術品在未來的服務對象是誰?我們在發展的過程中一定要明確。
郭亞軍:作為資本我們最關心的是什么?而資本為什么要進入藝術品市場?
妙語連珠
喻文益:對于藝術品的投資、升值我們要自己把握,不要跟風。更不能把藝術品投資成功的偶然機會看成是必然的。
李大鈞:在現在的藝術品拍賣市場中,存在的現象是小魚在上,大魚在下。我們所看到的拍賣市場只是冰山中的一角,僅僅是海平面上的東西。真正的藏家還是很少出現在拍賣市場中的。
不僅僅是買自己喜歡藝術品的問題,藝術品畢竟是有性格的。在當前的世界格局中,中國的傳統文化中的優秀作品價格一定會上揚。
梁長勝: 真正喜歡藝術的人,可能會把優秀的藝術品當做“毒品”,在買了第一件商品后,會忍不住再去買第二件、第三件。這種能夠代表美術史發展的作品都是超前的,要求收藏的人了解作品的收藏點,而不是把它作為普及性的作品去收藏,這就需要收藏家提升自身的文化素質。
董夢陽:畢加索的《抽煙斗的男孩》在蘇富比拍出了1.04億美元的天價,而在50年前,它只值6萬美元。這位收藏家之所以能把這幅作品留了50年,是因為他喜歡這幅作品,否則絕不可能留50年。
毛修炳:可以說,在藝術品市場中有錢+有名=名人,如果媒體僅用這些名人購買行為來作為反映市場的角度肯定是不行的。
郭亞軍:藝術品市場如同一片海洋,當退潮的時候,真正能留在沙灘上而不被帶走的才是精品。而當代藝術品在退潮的時候已經完全被帶走了。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