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當代藝術遭遇寒流之際,肅殺、蕭條、“冬眠期”之類的詞語屢見不鮮。然而,就在市場的一片寂靜之中,第六屆中藝博國際畫廊博覽會(CIGE)主辦方宣布,將于4月16日開幕的CIGE參展的84家畫廊中,海外畫廊占總數的75%,他們來選擇“淘金”還是“避難”?現在中國市場對海外藝術機構又意味著什么?
亞洲畫廊看好中國市場?
CIGE藝術總監王一涵坦言,CIGE要與參展的畫廊攜手“度過這段相對艱難的時光”。可見,從這屆CIGE的畫廊篩選之初,中藝博就處在經濟衰退帶來的壓力中,“過去幾個月,我去了世界很多地方征集參展畫廊,在紐約就待了一個月時間,也在歐洲等地逗留很久……”雖然她表示,情況還沒糟到無法做出選擇的境地,但為了邀請到有質量的畫廊參展,王一涵今年的確煞費苦心。然而,來自歐美的畫廊仍是大幅減少,其中美國只有1家、德國3家、英國1家、意大利3家。
在歐美畫廊資產縮水、對中國市場裹足不前的同時,亞洲畫廊反倒是聲勢浩大,其參展數量占到所有參展畫廊的80%(不包括中國內地畫廊)。中國本土畫廊數量也不少,內地和臺灣地區總數達32家;韓國和日本畫廊數也有19家之多。此外,今年有很多藝術新型地區的畫廊登陸CIGE,如古巴、巴基斯坦、肯尼亞、以色列等,首次參展的畫廊比例高達50%。組委會表示,其參展畫廊的多元化程度是歷屆CIGE中最高的一次。
多元合作開拓市場
3月15日,在荷蘭舉辦的第22屆歐洲藝術博覽會開展僅3天,參觀人數就已超過了往屆。3月19日,巴黎國際當代藝術博覽會開幕當天參觀人數就多達2萬多人。歐洲藝術博覽會當下的火熱和歐美畫廊赴中國參展的遲疑構成了鮮明的對比。盡管王一涵承認,有五六家有意向的畫廊“臨陣脫逃”,國際金融危機給收藏者的購買力帶來了一定的負面影響,但是較之一蹶不振的資本市場,藝術品可能成為更多投資者的替代選擇。中國當代藝術在浪濤的洶涌起伏中處于低谷,但并沒有改變其發展方向,CIGE也堅決不做打折的博覽會,不會以減少參展費用的短期行為來吸引畫廊。
為了減少國際金融危機帶來的沖擊,CIGE今年在營銷上動了不少腦筋。除了與意大利駐華使館和奧地利駐華使館取得合作外,還聯手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合作舉辦藝術論壇。CIGE藝術副總監尤洋告訴記者,意大利和奧地利使館都分別資助了本國的畫廊參展,并對推廣CIGE品牌也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海外推廣砸下重金
今年CIGE的北京媒體發布會顯得比往年都要熱鬧,受邀媒體數量明顯較去年增多。據尤洋介紹,今年尤其加大了與財經電視臺等非平面媒體的合作,也在海外一些價格不菲的媒體平臺發布了廣告。加之邀請國際策展人、設立國際藝術家個展和Subliminals非盈利藝術項目,CIGE今年的成本明顯增加,王一涵也承認“贏利不會太多”,但她表示,這些項目是從2008年5月份就開始籌備,而當時國際金融海嘯還沒有爆發。她坦言,在策劃這些方案前,CIGE也是沒有想到全球經濟會步入如此緊張階段。不過,她告訴記者,這些成本的付出一方面可以增加藝術家在國際上的知名度,同時也為海外策展人提供了一次了解亞洲新銳藝術家狀態的難得機會,同時也擴大了CIGE在海外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她認為,雖然博覽會是商業行為,但如果做一點引導性、非盈利性的項目,才會為博覽會帶來更有效的品牌效應和國際影響力。
另外,王一涵也表示,加大海外宣傳的想法CIGE從2005年就開始有了,2007年“上海當代”(ShContemporary)藝術博覽會落戶中國更讓他們看到了一個具有國際化影響力的藝博會的風范。不過,CIGE從2006年開始也非常注重亞洲市場的開拓。她說:“歐美畫廊已經比我們強很多,所以只找他們意義也不大。而且,這次國際金融危機后,歐美畫廊所受打擊將更大。另外,CIGE也針對一些新型地區如非洲、拉丁美洲、肯尼亞等國家的畫廊進行了招商,這次也起到了一定作用。”對于這次CIGE上的銷售,王一涵告訴記者,本土畫廊對于銷售不容樂觀;而海外畫廊相反更具樂觀性。
亞洲畫廊看好中國 金融危機海外畫廊來中國避難
亞洲畫廊看好中國 金融危機海外畫廊來中國避難
亞洲畫廊看好中國 金融危機海外畫廊來中國避難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