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蘇富比的主管李亞俐在接受記者采訪所表示的,在拍賣場上,那些1950年代以后的畫作早已成為“老油畫”的主力。以2008年佳士得、蘇富比的“20世紀中國藝術”專場拍賣為例,創作于1950年代以前的拍品不僅絕對數量小,所占的比例也很小:佳士得春拍夜場26件拍品(除2件未標明年代)僅有5件,日場116件拍品(除一部分未標明年代)僅有2件;秋拍夜場22件拍品僅5件,日場109件拍品(除一部分未標明年代)僅7件。蘇富比去年秋怕的首個專場112件拍品中(除一部分未標明年代的)僅5件,其現代及當代亞洲藝術夜場中,與20世紀中國藝術相關的拍品共11件,2件是1950年代以前的作品。即便是在高價成交的拍品中,1950年代以前創作的拍品也只占很小的比例:在2008年佳士得、蘇富比的“20世紀中國藝術”專場拍賣的成交排行榜上,前10位拍品中1950年代之前的只有3件。
回顧“老油畫”的拍賣歷史,從香港佳士得2002年起將在臺北的“20世紀中國藝術”專場拍賣并入香港后,這個專場已經延續到第八個年頭了。2006年起,香港佳士得又開出了“亞洲當代藝術”專場,去除了前衛的當代藝術,“20世紀中國藝術”專場從此變成了老油畫專場。因此,比較中國內地的拍賣行偶爾有零星的老油畫在拍賣會上露面,上述數據就更有代表性。這些數據以1950年代前后為界,因為那些中國油畫史上的第一代、第二代畫家,從此開始了新的藝術創作道路。由此得來的數據則更有說服力,說明“老油畫”不是一個靜止不動的概念,隨著這兩年中國藝術市場的盛衰輪回,“老油畫”市場已經悄悄轉向,從原來時間意義上的民國老油畫,轉到了風格意義上的經典老油畫。如香港蘇富比今年春拍推出的新面孔就大多屬于中國油畫史上第一第二代藝術家的后期作品,因此其市場反應尤其令人關注。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