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易蘇昊,中貿圣佳國際拍賣有限公司總經理,作為國內第一個提出,也是第一個舉辦當代藝術專場的拍賣行領軍人物,他說,經過幾年價格狂飆之后,所謂“當代藝術”走入了一個新的階段,火箭般上升的時代已經終結。
記者:您對2008年秋拍中書畫的表現有何觀感?
易蘇昊:在本次秋拍上,書畫無論是從成交額還是成交率上看,出現一個較大滑坡,近半數下跌。但總的來說,下跌板塊比較集中,而好東西仍然可以賣得很貴,漲幅也比較平穩。
今年我參加了不少拍賣會,明顯感覺中國古代畫一直處于平穩上升的趨勢。原因是收藏古書畫的群體比較穩定,他們一般對古書畫比較了解,知道其價值,買的又大都是自己缺少和喜歡的。古書畫比較稀缺,不可復制,一旦有傳承有序的、真的、好的作品出現,就往往受到追捧,有很高的價格,《大閱圖》就是一例。
近現代畫則出現了明顯的內部差距。北方畫家如黃胄、齊白石、李可染、李苦禪、王雪濤等人的畫,價格比較穩定,而且有升無降。相對南方的一些畫家,如吳昌碩、陸儼少、錢松巖等人的畫,價格則不如以前那么堅挺,出現了向下的波動。而這主要是源于南北方收藏家的性格差異,北方的收藏家比較沖動,而南方的收藏家相對比較理智,他們在市場波動的情況下思考的比較多,出手比較謹慎。
當代水墨畫部分,在經過了2005年、2006年的一個價格飆升之后,現在出現了很大的一個價格滑坡。原因之一就是現在一些畫家把自己的畫的價位定得過高。當代水墨作品前幾年有很多高價,但是本身并不具備那么高的價值。有很多畫家往往因為面子,看到別人的畫賣得貴,覺得自己并不比別人差,就要效仿。但是市場是殘酷無情的。從市場上來講,很大程度上是根據個人喜好來選擇作品。價格是由市場決定的,“堅守”自己高價格的結果就是不被市場接受。要價高市場又沒有接盤人,自然出現了很大的落差,我認識的好多經紀人也因此受到很大損失甚至轉行。當代水墨中當然也有比較堅挺的,比如何家英,他的畫比較少,精品比較多,也比較受到認同。除他之外的其他當代水墨畫家的作品則幾乎都出現了畫價下跌的問題。
即便如此,當代水墨也比當代油畫好得多,因為他的收藏群體相對比較大。當代油畫部分可以分為寫實派和前衛派,寫實畫派的接受群體相對前衛派較久遠,畫作內容比較具象,又能反映時代,所以生命力還是有的。在本次秋拍中可以看到,寫實畫派的作品價格也有所回落,但是落差沒有很大,將來還是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前衛派則表現出泡沫破滅的感覺,前兩年價格拉得過高,而今幾乎全軍覆沒,有種天上地下的感覺。
記者:那么,本次秋拍成交率和成交額下跌的原因是什么?
易蘇昊:首先是書畫市場本身進入了一個調整階段,其次是全球范圍的金融海嘯也對其產生了很大影響。在金融海嘯的影響下,很多收藏家的信心受到沖擊,他們采取了持幣觀望的態度。藝術品收藏畢竟是精神享受方面的消費,在經濟發生危機的時候采取謹慎投資的方法是無可厚非的。
記者:您說書畫市場本身已經進入了一個調整階段?
易蘇昊:是這樣的。任何市場都不可能永遠持續穩定地發展,都需要在價值規律的引導下波動前行。而且,中國藝術品市場還是一個不夠健全和成熟的市場,調整也是必然。中國藝術品市場特別是書畫市場,10年的一個走向,這是比較明顯的。從1993年藝術品拍賣會出現為標志,中國書畫市場開始發展,到2003年非典爆發前,這10年是一個起步階段,這一階段的特點是,市場初步形成但是價格很低。2003年后的這10年,應該是一個振動調整的階段,相信到這個10年結束的時候,在社會經濟正常發展的情況下,藝術品市場會變得更加成熟。
記者:很多書畫藏家說起書畫市場都會提到2004年和2005年。
易蘇昊:對,非典結束后到2004年、2005年,這是近現代書畫的一個價格升級的高峰階段,這個高峰在2006年、2007年出現震蕩調整。在近現代書畫調整的同時,當代藝術出現了一個上揚,某些藝術家的作品甚至出現了“飆升”。但是,任何一個品類都不可能是一個長期的直線上升的趨勢,當漲到一定階段就會步入震蕩調整,然后進入一個平穩的階段。目前,當代藝術就處于這樣一個震蕩調整階段,是一個當代藝術“飆升”的終結時代。
記者:也就是說,中國古代書畫和近現代書畫的調整已經完成,目前主要是對于當代藝術的調整?
易蘇昊:從1993年嘉德出現到2003年這個10年里,中國的書畫市場經歷了快速的發展。比如說《石渠寶笈》收錄的畫在1995年,一件賣10幾萬還有可能流標,但現在好的可以達到上千萬。再比如齊白石的作品,當年一般作品可能也就三五萬,可是現在可以達到三十萬、五十萬。但是,這10年飛快的跳躍,是因為當初的基礎太薄弱,而不是市場有多好。在這個過程中,隨著社會財富的積累,收藏家群體逐漸壯大,市場也在慢慢趨向成熟。
隨后的10年,中國書畫市場進入爆發和調整期,開始處于一種波動上升的趨勢。古代和中國近現代書畫經歷了這個調整之后,其品質已經基本能夠得到認同,價格趨于平穩上升。雖然目前仍有泡沫存在,但這是源于市場價值規律的波動,屬于正常的,而且與其價值也是基本相符的。
從2007年秋季,中國繪畫中的當代藝術開始出現下跌趨勢,集中在本次秋拍呈現“暴跌”的局面。究其原因,是前兩年這部分畫作,特別是某幾個人的作品,被提升到了太高的價位。這些作品首先未經過市場和歷史的考驗,而且其基礎不牢,受眾面窄,接受度不高,進入調整階段勢在必行。經濟危機也許對此有所影響,但更重要的原因是它本身的基礎薄弱已經到了該調整的階段。
記者:您怎樣看待當代藝術的價格和價值?
易蘇昊:當代藝術作為一種藝術形式存在是有其價值,而且有一定的接受人群,也得到相當認同。但是,價格不能脫離價值,不能脫離市場。目前價格高的幾個前衛派畫家,是經過比較走出來的領軍人物,他們都有自己的藝術風格,特定的藝術內涵。但是,他們一些作品的價格仍舊脫離了他們作品應有的價值。現在應該思考的是,這些畫家的作品目前在中國的市場上、在中國的收藏家心里,它是不是值這么多錢?到底應該值多少錢?這需要市場來檢驗。
要知道市場上某一兩次的價格并不代表其應有的價格,某個玩家出現在市場上對某個作品某一次價格的確定,只是他個人的喜好,并不代表市場的判斷。真正的市場判斷是:拿出一張畫來,無論什么時候都值這些錢。現在當代先鋒派的作品,三線、四線畫家作品的價格還不太離譜,一、二線的就比較離譜了。
在這里不得不提到的是,現在有一些對當代藝術的觀點有點矯枉過正。盡管當代藝術市場存在太多泡沫,但不能因此抹殺這塊市場,更不能抹殺它作為一種藝術形式存在的價值。市場會還原他的本真。在調整之下,當代藝術的價格終會回落到相應的位置,本次秋拍就是明證。而且,當代藝術高價其實不是一個普遍現象,只有幾個畫家作品的價格很高。
記者:作為第一個在國內舉辦當代藝術專場拍賣的人,你對當代藝術的現狀怎么看?
易蘇昊:我是國內第一個提出,也是第一個辦當代藝術專場的人,當初有很多人提出反對。他們覺得當代藝術沒有經過歷史的考驗,不值錢。而我想給他們一個平臺,讓他們直面市場,接受公正的評價,也能夠更好的發展。我希望能從中發掘出當代的“齊白石”、“張大千”們,因為這些藝術家在他們“當代”的時候,就已經受到了廣泛的肯定,畫作有了很高的價格。當時推出第一場專場之后接到了很多電話,很多藝術家紛紛表示了極大的贊賞。
但不可否認的是,現在是一個瘋狂的打著金錢烙印的時代。很多藝術家在這樣的環境下開始浮躁,他們為了名利作畫,對于藝術的追求和潛心研究都不夠。而且他們對市場認識不清,還沒有學會走路就開始奔跑。很多人也在大環境的影響下開始進入藝術品市場。而在市場規律、資本等的運作下,市場顯得理性缺失,這也是快速出現市場調整的原因。當然,現在也有孜孜不倦探索追求的藝術家,他們才代表了當代藝術的未來和希望。
記者:無論是內部調整還是經濟環境影響,中國書畫市場都要經受考驗。那么,您怎么看中國書畫市場的前景?
易蘇昊:是市場總會有低潮,藝術品畢竟不是生活必需品,在經濟大環境惡化的時候,肯定會隨之進入低潮。但是,我對中國書畫市場的前景非常看好,因為從改革開放開始,中國書畫市場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已經漸漸進入了人們的生活,在各大媒體上都能看到相關報道,說明了這個市場之大。中國傳統書畫,無論是古代還是近現代作品,仍舊會占據市場主流,畢竟他們經過了市場的考驗和歷史的洗禮。
記者:您對藏家有什么要提醒的嗎?
易蘇昊:其實無論在怎樣的市場狀態下,藏家入市都應該采取理智謹慎的態度。首先,藏家必須對藝術品市場有充分了解,學會分析市場動態和前景;第二,是要對自己要涉足的藝術品品類有很好的認知,要多學習,避免上當受騙;第三,要選好參謀,選無論從道德還是技術知識方面都好的參謀,幫助你更好的選擇藏品;第四,藏家要選擇一個自己喜歡的門類,喜歡了才有興趣,才會持久,也才能從中得到樂趣;第五,藏家要根據自己的實力,形成體系收藏。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