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之相反的是,1998年左右,國際收藏當代藝術的收藏家比例首次突破了50%。但是到了2006年,這個比例高達80%以上。也就是說西方收藏從現代藝術轉向當代藝術的變化太過劇烈,僅僅用了不到10年的時間。此外還有投資的力量,使得全球藝術品市場從收藏市場轉向了投資性市場,這種轉向也非常的劇烈,尤其是在2003年之后這種轉向的力度越來越大。
價格泡沫化
價格泡沫化的結果,一是大家搶盤,作品不斷被叫出了天價;二是真正意義上的收藏家被邊緣化,因為他們不可能像投資者那樣去叫高價,他們需要很長的時間做判斷。尤其是在2008年高端藝術品的拍賣市場上,以前可能有兩百個人在買這個藝術家的作品,現在就變成三、五個人在叫高價。
而在十年的快速轉型期中,很多人根本沒有時間去看自己收藏的作品到底好不好,越來越多的人在往前走的時候,突然會發現前面根本沒了目標,也就是說迷失了收藏自身的價值與意義了。
市場增長真相
目前藝術創作的變化很大。如果沒有金融危機,中國當代藝術也會出現變化。周期性的金融危機是一個外部力量,把變化明確了。因為市場在前段時間太火爆了,分散了人們的注意力,實際上2000年以后,藝術創作的方向已經出現了變化,各種媒材的創作越來越多了,年輕藝術家越來越成為創作的主體,我覺得比以前更多元了。
對未來的趨勢,我覺得多元化的發展方向是重要的。金融危機的出現,會讓出更多的機會。如果說以前的藝術市場都是一線畫家的作品賣出天價,市場較為集中在少數人的身上。現在市場不好,大家便會嘗試年輕人的東西,中國以外藝術家的作品,譬如東南亞的藝術———菲律賓、越南啊……市場資源也就更加多元化。
大家很容易被市場的表象所迷惑。大家現在只看到拍賣市場總額縮水了50%,成交量也只有50%。高價位沒有了,這個市場好像垮下來了。這都是因為當代藝術在中國沒有草根市場,沒有收藏的歷史。國外的市場是穩定的金字塔狀,它有最基面的市場,然后經過無數價格不斷收縮的基面而形成“金字塔”。這是一個比較正常的理性的市場,參與的人很多。在中國當代藝術市場中,恰恰參與的人就那些人,有一個人不行了,整個市場都會受到影響。
事實是金融危機之后,價格下降之后反而增加了人們的參與度與積極性,這導致了藝術市場的另一種增長方式,就是規模性的增長。現在的情況下出現了幾類購買人群:一類人覺得市場不好,是給我的機會,這些人有很強的收藏愿望,直接構成了目前在高價位的亞洲或者全球當代藝術的購買力量;還有一批新進入的收藏者,很多剛買了四、五張的作品量,但是他們占到了目前購買力的70%;還有一類就是喜歡我就買,但是價格不能太高,這是藝術消費人群。這些和新資源的引入一起構成了規模性增長的動力。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