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城市雕塑與文化生態問題的思考
石 村
內容提要:城市雕塑有著悠久的歷史,她擔當著傳承一座城市歷史文化的角色。城市雕塑表現的都是與一座城市命運息息相關的重要歷史事件、歷史傳說、歷史偉人等重大題材,是一個城市歷史文化的形象反映。她是一部書寫和敘述一座城市歷史文化的石頭或青銅的"史書",她彰顯著一座城市的獨特風采和魅力。因此,城市雕塑所具有的紀念性功能和作用是相當重要和不可取代的。也正因為此,城市雕塑才成為一門偉大的藝術。在城市雕塑快速發展的今天,關注文化生態問題,只有凸顯雕塑的紀念性功能,才有益于我國城市雕塑的健康發展。
關鍵詞:城市雕塑 歷史文化 紀念性 文化生態
今天,大家都開始談論起雕塑與文化生態這樣一個話題。是什么引發起大家對這一問題的關注以及對這一話題的興趣呢?我想總歸還是因為大家看出了當前雕塑事業發展中的一些現象和問題,感到很有必要對此進行一番研討。那么,針對我國目前蓬勃發展的雕塑事業,包括雕塑與文化生態的狀況,究竟存在哪些值得研究的問題?下面,我就此談一點自己的見解。
首先,我們回顧一下解放以來我國城市雕塑的發展歷程。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城市雕塑有了很大的發展,特別是改革開放,迎來了雕塑事業的春天,使城市雕塑事業充滿生機,在不長的時間里,大大小小的城市雕塑在全國各地建立起來,呈現出一派熱鬧非凡的景象。如果總結一下這段歷程,我想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從解放以來到改革開放的80年代。這一階段,城市雕塑剛剛興起,各省市在建立雕塑方面比較慎重,建立的城市雕塑數量不是太多,在選點、選題方面把關較嚴,而且大都以能充分展示本城市歷史文化或重大事件為選題,以集中財力物力來重點做幾座重要題材的城市雕塑作為出發點。在選擇雕塑作者方面也較慎重,基本上是請有資歷有水平的雕塑家來完成。另外,那個時期是計劃經濟時代,商品經濟時代自八十年代才剛剛開始,人們的思想尚不浮躁,功利思想不重,大家對待城市雕塑的態度是相當認真的,因此作品中還是好作品占多數。
第二個階段,大體上可歸納為九十年代,這一階段雕塑事業大發展,全國各地竟相建立城市雕塑,企事業單位、學校也都開始建立雕塑,雕塑的題材也大為擴展,紀念性的雕塑只占其中一部分,大量的是無具體題材內容的抽象概念主題的雕塑,加上大家都愿意嘗試和接受現代變形、裝飾、抽象的雕塑形式,這就形成了不銹鋼金屬雕塑鋪天蓋地而來的現象,全國各地大量的"騰飛"、"發展"、"開拓"、"輝煌"、"光明"為主題的概念性裝飾、抽象雕塑如雨后春筍般冒了出來(當然由于不銹鋼材料的制作特點和局限性,也只能設計這類簡單造型)。可以說,這一階段的城市雕塑從數量上來說,是一個迅猛發展時期。但是這種表面上看似繁榮和發展的現象,卻已經為城市雕塑的發展帶來了隱患,這就是創作設計隊伍水平的良莠不齊,許多"南郭先生"濫竽充數,到處設計那些缺乏思想內涵、缺乏藝術表現力的劣質雕塑作品。另一個問題則是大量作品的雷同,因為這類作品是不需要研究一個城市的歷史文化、典故、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的,這種抽象的或者裝飾性的簡單造型隨便放在哪個城市也都無所謂,確實也出現過不少作者的同一作品立于全國不同地方的情況。更有甚者,現在有些雕塑設計公司設計一批抽象雕塑稿子刊登在刊物上做廣告推銷,批量生產,誰家愿買都行,已經使城市環境雕塑背離了城市文化內涵而淪為了普通商品。上世紀末至本世紀初這一階段,雕塑事業的發展有了新的變化,一方面是不少城市規劃建設了一些重要的或者是重大題材的、規模較大的紀念性城市雕塑,同時那些"騰飛"、"發展"、"星光"之類的城雕也在繼續。現在又新增了一個類型,那就是裝置類的"觀念藝術",這類作品主要是通過一些理論家或策劃人通過舉辦"雕塑創作營"或"大賽"的方式最后把作品留存下來,找一片地方立起來。但這種方式所產生的雕塑嚴格說并不是城市環境雕塑,因為不是作為城市雕塑來設計的,而只是作者們的自由創作,其實說是自由也不自由,是作者們在策劃人的"宗旨"要求下,挖空心思去體現"個性"和"新觀念"所設計出來的所謂"新觀念藝術"。這類作品基本上是作者孤芳自賞的東西,其"深刻思想涵"要靠理論家的闡述才能解讀,而形式的創新已"與國際接軌"了,因為已看不出是外國雕塑還是中國雕塑了,這種"觀念"指導下的藝術,大搞花樣翻新的游戲必然導致作品的概念化和雷同,這已是一個有目共睹的現象和不爭的事實。
總結和分析我國城市雕塑發展的現狀,可以看出我國目前的城市雕塑發展的勢頭很好,但存在的問題也很突出。這些問題可以歸納為兩個大的方面:
一是在全國普遍存在著大量的所謂"現代感"的抽象城雕作品,這些作品有些規模很大,高高聳立于城市的重要位置。但這些作品"假、大、空",不能體現一個城市的歷史文化內涵,導致城市雕塑內容空洞、形式雷同、蒼白無力,使城市雕塑處于一種"缺血"狀態。
二是所謂的"觀念藝術"進入到了城市雕塑行列,導致城市雕塑變成了思想內涵貧乏,形式又不美的、遠離大眾的雕塑家的"內心獨白",而且這種"獨白"往往還在不斷復制。
由此而來,一個不可回避的問題擺在了大家的面前,那就是現在有不少城市雕塑逐漸脫離了城市的歷史和文化內涵,已經缺失了對一個城市故事的傳頌、對一個城市文化的解讀,對一個城市精神的弘揚。
我們看看世界上大大小小的城市,正是因為各有其獨具特色的歷史和文化,以及體現這種文化的建筑和城市雕塑,才加深了人們對一座城市文化的了解,使這座城市獨具魅力而在人們的心目中具有地位。一座小小的《小尿童》雕像給人們講述了布魯塞爾城市的一段歷史;一座《母狼》雕塑使人們了解了有關羅馬的歷史傳說;一座《塞萬提斯紀念碑》加深了人們對西班牙的理解;一座《英雄母親》紀念碑使人們仿佛聽得見二戰中斯大林斯格勒保衛戰的槍炮聲,......我們國內各個城市也都建立了不少城市雕塑,但給大家印象深刻的依然是廣州的《五羊》、《解放紀念碑》、《孫中山紀念碑》;西安的《絲綢之路》、《秦統一》、《詩魂》;重慶的《歌樂山烈士紀念碑》;上海的《龍華烈士紀念碑》、《陳毅紀念像》;北京的《人民英雄紀念碑》、《毛主席紀念堂群雕》、《農展館門前群雕》、《李大釗紀念碑》等,以及廈門的《鄭成功紀念像》、青島的《五月的風》,四川的《紅軍長征紀念碑》、海南的《冼夫人》及一些歷史人物紀念像等等,這些紀念性雕塑題為大家展示了城市的歷史和文化,講述了一座城市的故事,也傳承著一座城市的傳統和精神。這就是紀念性雕塑的特有功能和偉大功績。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海南的三亞市,過去是一個人跡罕至的偏遠海島,是改革開放將三亞建成一座新興城市,按說,這種建市時間短暫的新城市會給人多少歷史和文化感呢?可是三亞市政府沒有去趕時髦,沒有因新城市就去搞什么所謂"現代雕塑",而是挖掘當地歷史文化資源,建立了一批歷史題材的城市雕塑,使人們了解到這片土地原來有那么重要,有那么悠久的歷史和文化,從此改變了她在人們心目中的印象。而我們到處泛濫的這"星"那"光"、"騰飛"、"發展"等等,這些只有形式外殼而無思想內容的所謂城市雕塑能給大家講述一個城市的歷史嗎?能夠傳承一座城市的精魂嗎?更何況那些所謂的"觀念藝術",能為一座城市、能為所在城市的民眾帶來什么呢?特別是這類空洞、概念的雕塑大量涌現時,就會成為對于文化生態的嚴重破壞,就好像本來不同地區有各具特色的樹種和植被,突然間被沙塵暴襲擊而全部沙化了一般,我把城市雕塑建設中的這種有損文化生態的現象稱之為"城市文化沙化"現象。這是我們誰也不愿意看到的一種景象。
那么,如何才能夠避免這種城市文化的"沙化"現象呢?我認為在城市雕塑建設中,凸顯雕塑的紀念性功能和表現特點,才可以保證城市雕塑的健康發展,使其真正成為弘揚和傳遞城市歷史文化的偉大藝術。實際上,在各個藝術種類中,只有建筑和雕塑才能擔負起這一重任,也只有建筑和雕塑可以為人類文化的發展歷程留下記憶,留下見證。特別是雕塑,它完全是一部記錄人類進步的石頭或青銅的史書。我們大家都知道,古代希臘、羅馬,一切東西皆已毀壞而不復存在,只有雕塑至今尚存,它們所表現的內容都是當時或以前的重要歷史傳說或事件,或身后有豐富故事的各個英雄和"神",它們使幾千年后的我們能夠繼續了解古希臘、羅馬的歷史,使我們看到了這些文明古國過去的輝煌。歐洲自文藝復興以后更是以大量的紀念性雕塑屹立于城市的各個廣場和城市的各個重要建筑上,是他們幾百年來在無聲地向我們講訴著每個城市的歷史,歌頌著曾為這些城市做出巨大貢獻的英雄和偉人。蘇聯在十月革命勝利以后,由列寧提出的"紀念碑計劃"的實施,將蘇聯的一些輝煌革命歷史形象地記錄了下來,成為永遠的紀念和對后人的強大鼓舞。即使我們中國,兩千年前的秦漢帝王之陵墓建設,也少不了用雕塑來紀念故去帝王之功績,秦始皇兵馬俑,漢陽陵的兵馬俑都是見證。唐代十八陵、宋陵、明陵的地面石雕群,不都是在運用雕塑來體現紀念的內容嗎?就說宗教中的佛教藝術,如敦煌石窟、麥積山石窟、云岡石窟、龍門石窟、大足石窟,......這些散存于全國各地大大小小的佛教石窟藝術,不也是通過雕塑形式在表現佛教的教義和佛教的故事,這不也是紀念性的嗎?也正因如此,雕塑才成為了不可取代的文化載體,才顯示出其承擔書寫歷史、表現歷史,歌頌歷史偉人,傳遞歷史文化的重要作用,也才顯示出了這門藝術的偉大之處。我們不管走到哪個地方,哪個城市,除了首先見到風格獨特的建筑外,緊接著就是看到那眾多的無聲講述一個城市歷史文化的紀念性雕塑。是她們讓我們了解了一座城市的偉大和與眾不同,是她們給我們展顯了一座城市獨有的風采。
人類社會發展到今天,曾經走過了風風雨雨的漫長歷程,作為各個國家、各個地區的文化集中體現的代表--城市,它各自有各自與眾不同的歷史和"故事",它凝結為一個城市的傳統和精魂,正因為此,它們才是偉大的。只有在城市雕塑建設中,認真地研究城市的歷史文化和特色,挖掘那些能夠體現一座城市的歷史文化,從中選出典型的重要題材,作為城市雕塑表現的內容,這些內容就成為獨特的不可取代的。以城市雕塑藝術形式很好地去表現這些內容,這樣的城市雕塑就和這座城市緊密成一個整體,自然也就與這個城市的命運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它才會有生命力,才會永恒。作為體現城市歷史文化的重要載體--雕塑,就應當充分發揮其紀念性功能,為傳頌城市的歷史和文化而發揮重要作用。若非如此,而停留在一般的裝飾性和小品化表現上,就是對雕塑藝術的"大材小用"。若是以空洞的概念和重復濫用的簡單抽象造型來作為城市雕塑的主流,那更是城市雕塑的悲哀,總有一天將會成為被拆除的對象,絕不會有永恒可言。
因此,在中國當代的城市雕塑發展中,只有深入地挖掘城市的歷史文化,用雕塑的形式去表現這些歷史文化,去塑造和歌頌在這種歷史文化進程中的典型事件、典型人物,才能展現一座城市的獨特魅力。而且只有充分發揮雕塑的紀念性功能,并使之成為城市雕塑的主流,成為城市雕塑藝術的脊梁,讓其它裝飾性、小品化的小趣味作品作為一種小環境的點綴和裝飾,來美化我們的城市環境,才能使城市雕塑避免缺血狀態,恢復生命活力,使城市雕塑健康地向前發展。
(作者為西安美術學院雕塑系教授)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