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 村
(發表于文化藝術報)
近幾年,我曾多次赴歐洲進行藝術考察,對歐洲的藝術特別是雕塑藝術有了一個基本的了解。
在歐洲的日子里,我先后到過10多個國家的30多座城市,看到每個國家的每一座城市都在建筑上、花園里、街道旁、廣場中矗立著眾多的雕塑。巴黎、羅馬、佛羅倫薩、柏林、漢諾威、布魯塞爾、馬德里、里斯本、洛桑、維也納,……所到之處,除欣賞其各具特點的城市風貌外,最令人大飽眼福、美不勝收的就是各個時代不同風格的雕塑了。
巴黎——這座歐洲的中心城市,也同樣是雕塑最多的城市之一。巴黎有舉世聞名的盧浮宮,這座由菲力普二世和查理五世時代的皇宮改建的藝術博物館,陳列著全世界3萬余件珍貴藝術品,其中雕塑就有1萬余件,當你徜徉在這藝術殿堂中時,你會感到這里幾乎是一個世界雕塑博物館。那些源自古印度、古埃及、古希臘、古羅馬一直到歐洲19世紀的雕刻作品、那些從高達六七米的古埃及石像到真人等大的頭、胸像雕塑,無不令每一位參觀者激動不已。古希臘的雕刻杰作《斷臂維納斯》單獨陳列于一小廳中,從早到晚跟前站滿了世界各地的參觀者,你想拍張紀念照都困難。
巴黎市內的協和廣場、盧森堡公園以及遠郊的凡爾賽宮,雕塑林立,簡直就是一個個以樹木花圃為背景的“雕塑公園”,游人完全是被大量的雕塑“里三圈,外三圈”地包圍著,對于我這個從事雕塑專業的人來說,更感到目不暇接,只恨帶的膠卷太少了。
在歐洲,另一處雕塑最多的地方就是公墓。巴黎市區的公墓很多,最有名、規模也最大的是“巴黎市公墓”,1871年“巴黎公社”犧牲的戰士就埋在這里,著名的大型浮雕《巴黎公社社員墻》也在這里。墓地雕塑中有些是直接表現墓主人的;有的是紀念死者生前主要事件的;有的是用象征主義的手法表現死者靈魂升華的。表現形式有頭像,有全身像,也有群像,有園雕也有浮雕,豐富多彩,看也看不完。從歐洲人喜歡為死者在墓地上立紀念雕像的習俗,就可見雕塑這種藝術形式深受人們喜愛和備受重視的程度。
意大利是歐洲文藝復興的發源地,曾產生了達芬奇、米開朗基羅、拉菲爾等藝術大師,尤其是米開朗基羅這位創作了《大衛》、《奴隸》等著名作品的雕刻家更是我心中永遠崇拜的天才。意大利處于歐洲的南部,三面環海,7月的氣候對意大利的羅馬城來說,簡直就是一個“大火爐”。懷著對藝術的虔誠和對雕塑之都的向往,我冒著酷署踏上了去羅馬的旅途。
羅馬果然名不虛傳,不愧為雕塑之都。城市中的西班牙廣場、威尼斯廣場、中心廣場、米開朗基羅廣場等,都有大量的優秀雕刻作品。著名的城中之國梵蒂岡的《圣彼德大教堂》里還有大量的運用彩色大理石雕成的人物雕像。水平很高,米開朗基羅的《哀悼基督》雕刻原作就在這里。意大利的另一城市佛羅倫薩,是米開朗基羅的故鄉,這里有更多的米開朗基羅的雕塑作品,而且體量都比較大,如《大衛》像,高達5.5米,用整塊石頭刻制而成。另外還有《大衛》、《晨》、《暮》、《晝》、《夜》等作品的青銅復制品以紀念碑的形式高高矗立于米開朗基羅廣場上。
離開意大利后,在去西班牙的途中路過法國南部的尼斯、嘎納和馬賽,所到之處,見到了不少的雕塑。
在西班牙首都馬德里,有許多廣場紀念碑雕塑,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市中心廣場的古典紀念性石刻群雕和塞萬提斯廣場的《塞萬提斯紀念碑》。塞萬提斯紀念碑高大宏偉,配有噴水池,紀念碑高大的碑體前方有塞萬提斯小說中的人物——唐吉訶德的騎馬像,青銅鑄造,設計很成功。在巴塞羅納,哥倫布廣場高聳入云的哥倫布紀念碑更是充分體現了這位航海家的偉大和氣魄。
位于大西洋邊上的海濱國家葡萄牙緊鄰西班牙,是西南歐最靠西邊的一個小國家。我原本只想去這個國家的首都里斯本看一看,沒指望在那兒能見到什么像樣的雕塑,結果大出所料,里斯本不僅在許多廣場有雕塑,而且還借助于丘陵地形,修建有一個規模相當大的紀念廣場,建有規模很大的紀念碑雕塑,令人喜出望外。
奧地利的首都維也納是世界上著名的音樂圣地,那里曾出現過不少著名音樂家,如莫扎特、貝多芬、舒伯特、施特勞斯等。我是抱著一睹音樂之都風采的心情前往維也納的。的確,維也納是世界上最美麗的城市之一,不光自然風光秀麗,而且到處有音樂廳,天天在演奏著古典樂曲名篇,而我在這里依然欣賞到大量的優秀古典雕刻。這些古典雕刻造型生動,結構嚴謹,水平很高,明顯受歐洲文藝復興風格的影響。
德國的柏林、法蘭克福、漢諾威等城市,除了有很多古典雕塑外,還有二次世界大戰后建立的蘇聯紅軍紀念碑雕塑,而且規模很大,水平很高,雕塑設計、造型風格與歐洲古典風格有所不同。在看了大量的歐洲古典雕塑之后再看看這些近代雕塑,確實有一種清新感。
歐洲的城市雕塑大體可分為三大類,一類是19世紀以前的古典主義作品,一類是19世紀以來的現實主義作品,一類是20世紀出現的現代派抽象作品。從功能上講,一類是與建筑相結合的建筑裝飾雕塑,一類是為城市廣場而設計的紀念碑雕塑,一類是為美化環境而設計的街道、園林雕塑。在歐洲,可以說無處不有雕塑。看著這眾多的雕塑,看著這流動于雕塑之林中的人群,你不難想象藝術帶給人們的美的享受和潛移默化的審美、教育作用。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