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情不好 賣家惜售
精品競爭日趨激烈
“賣家惜售”是金融危機時期的明顯特點,由于對市場缺乏信心,許多好的東西很難在金融危機時期出現。因此今年各大拍賣會很難征集到超重量的東西,不過這并不是絕對的,也有一些拍賣行憑借多年的業緣關系,可以征集到少許扛鼎之作,為自己的拍賣會增添一些底氣。
和往年各家都聲稱有好東西相比,今年擁有好東西的拍賣會屈指可數,在這種情況下,圍繞著精品的競爭會日益加劇,因為在金融危機的背景下,買好東西才是藏家恪守的信條。用北京匡時拍賣行總經理董國強的話說,往年買家會關注幾家大拍賣行,但今年不同,即使是小的拍賣行或者小拍賣會,如果出現好東西,也會有人關注、前去競爭,而且競爭的激烈程度絕對不亞于大拍賣行的大型拍賣會。
確保成交 縮小規模
拍賣行普推精品戰略
日前來京預展的老牌拍賣行蘇富比一位負責人袒露出蘇富比春拍的策略:調整思路,放下架子,主推幾十萬到上百萬的拍品,而往年上千萬云集的場面今年已經不再。確保成交才能賺到傭金,將成交率放在第一位,將成交額放置第二位。
內地的拍賣行也是如此,記者分別從嘉德、翰海、華辰、匡時、保利、榮寶等幾大拍賣行了解到,今年主推精品戰略是各家都普遍采用的措施,原來一場拍賣會二、三千件拍品,現在最多的也就在千件左右。北京一家拍賣行負責人透露,即將開始的春拍從數量上大幅下調,調整幅度驚人,比去年秋拍時少30%都不止。
通過遴選最終確定上拍數量,數量的減少意味著參差不齊的狀況的改變,以往魚龍混雜的現象今年很少見,確保成交也是大家的共識。記者還發現了一個明顯的變化:各家拍賣行在征集過程中,競爭意識更加明顯,比如和國際上大的收藏機構合作、頻頻與國際上的大收藏家進行接觸,幾乎是這家拍賣行還沒走,另一家就來了,通過提供各種條件進行游說,有的居然可以承諾成交,不惜高價買斷一些藝術品。
寒意正濃 擠壓水分
當代藝術繼續探底
如果放在兩年前,說中國當代藝術(含當代油畫和當代水墨)有水分,不少拍賣行絕對持反對觀點,但在金融風暴的肆虐之下,許多本想承認的人現在也開始啞口,通過成交狀況可以看出,原來身價上千萬的藝術家,現在也有流拍的遭遇,不少標價很高的當代水墨作品根本無人問津。
從去年秋拍開始,許多拍賣會開始在預展時就頻頻下調作品底價,這在以往幾年屬于罕見現象。這雖然有確保成交的意味,但同樣也可被人認為存在水分。
“今年水分仍將打壓!”一位拍賣行老板認為,當代藝術(油畫)水分很高,今年調整將繼續,而當代水墨至今尚未見底,這意味著一些藝術家的身價將繼續走低。
在這種情況下,各拍賣行開始將重點放在那些抗跌性強的藝術品上,比如瓷器、玉器和中國古代書畫等,記者了解到,諸如日本一家著名收藏機構所珍藏的幾位中國古代皇帝御筆將上拍,而曾在中國嘉德拍賣會上出現并以天價拍出的宋徽宗《寫生珍禽圖》今年將再度出山,走上拍賣會。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