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秋季拍賣的第二波高潮在香港佳士得舉槌前后到來,與往年不同的是,其他國家的大型拍賣公司將觸角伸向港澳,來自中國內地和中國臺灣的拍賣公司也在香港云集。在成為亞洲藝術品交易中心的同時,佳士得和蘇富比兩大巨頭所掌控的拍賣市場已然發生巨大變化。
各路豪杰直至華人收藏市場
11月28日,由日本親和、中國臺灣的金仕發及韓國K拍賣組成的亞洲拍賣周在澳門威尼斯人度假村如期舉槌,來自日本、韓國、東南亞和中國臺灣的兩三百位買家參與競拍。由于三家拍賣公司均為首度將拍賣搬到所屬地之外,再加上經濟不景氣的大環境,對于此次拍賣的結果并沒有過高的要求。但從預展反映、拍賣氣氛以及成交情況來看,首次亞洲拍賣周都算成功。
日本親和藝術拍賣株式會社社長倉田陽一郎表示,此次亞洲拍賣周證明了一種全新經營模式的可行性,代表著親和拍賣走向更為國際化的市場,甚至比4年前上市具有更加重要的意義。亞洲拍賣周在澳門舉行,但給人的感覺卻是“醉翁之意”不在此,而在于不遠處的香港。索卡藝術中心董事長蕭富元對于亞洲拍賣周的作法予以高度評價,他認為,香港是當之無愧的亞洲藝術品交易中心,各國藝術與拍賣在這個更為廣闊的市場展現自己是大勢所趨。
同時,韓國首爾拍賣10月已在香港舉槌,歐洲經營葡萄酒和手表的專業拍賣公司也在香港站穩腳跟,各自尋找自己所擅長門類的潛在客戶。即便冠以國際化的美名,大張旗鼓地挺進香港還是對于亞洲市場的關注。而其間最具實力的便是分布在印尼、馬來西亞、中國臺灣和港澳地區的華人;而中國內地新貴的實力更是不容小覷,瑞士和日本的一些拍賣機構的統計數據顯示中國內地買家是最富成長性的收藏群體。正是對華人收藏的了解與期盼,導致了各國拍賣云集香港的現狀。
內地拍賣遭遇全新課題
相對于中國當代藝術的高價,日韓藝術則顯得更加“平易近人”。亞洲拍賣周上,日本親和也涉及韓國當代藝術,韓國K拍賣的部分有相當中國當代的成分,但實質上,這兩家公司在亞洲拍賣周上呈現的主體還是本國的藝術。“以卡通為代表的日本藝術在亞洲有著廣泛的市場,日本當代藝術是最容易被中國買家所接受的。”日升月鴻藝術畫廊主持人游仁瀚如是說。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