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此同時,該公司對于中國當代藝術家的個體信心度也進行了調查。在最后公布的前十名榜單上,曾經的中國當代藝術代表“F4”無一入選,而多媒體藝術家楊福東、張培力、張洹、蔡國強和艾未未則占據了前五名的位置。
兩相對比,我們不難發現西方世界對于中國當代藝術市場的過去和未來保持著強烈的質疑。質疑過去,對于2005年以來世界藝術市場上引領中國潮流的代表藝術家們的藝術價值保證懷疑;質疑未來,對于經濟危機后中國當代藝術市場的未來不再信任。在這次調查之后的報告中,ArtTactic認為,過去兩年中國當代藝術市場的迅速發展使人們過分重視藝術家的市場價值,而忽略了藝術家的藝術價值即還原至藝術史的價值。而多媒體藝術家的信心度大增也是基于這些藝術家的藝術價值所在。
這種質疑看上去有理有據,調查本身也成為很好的佐證,然而如此簡單的便認為中國當代藝術市場信心的喪失卻顯得武斷和粗暴。覆巢之下,焉有完卵。經濟危機下不光是中國當代藝術市場的萎靡,整個世界藝術市場都處于低谷狀態。如果僅僅是出于現時的狀況,便質疑前一時期世界藝術市場的中國潮流,并否定之后的未來趨勢,顯然是西方世界的偏頗之詞。事實上,西方世界仍保持著對中國當代藝術世界一定的話語權,不論是他們現在質疑的“F4”們的藝術價值還是中國當代藝術的投機問題,都能在歷史的背后看到西方的動作和身影。當下的經濟危機是藝術市場重新洗牌之時,也是西方重新建立中國當代藝術市場秩序的好時機,現在他們開始關注和力挺的多媒體藝術家,在未來的藝術市場也許就會成為下一個“F4”。所以此等情形下,中國當代藝術市場信心的問題背后也許充滿著陰謀和策略,結論本身讓人充滿警惕。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