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姚富瑛在展示一幅“官補”繡品
“現在買原材料都很困難,價格上漲很厲害,而且有些東西買不到了。”作為現在京城技術最為全面、理論最為深厚的京繡大師,姚富瑛面臨的還不止這些困難。京繡市場嚴重萎縮,后繼乏人是他更揪心的事。“我現在沒有徒弟了,年輕人不愿意學,我也不能勉強。”2月25日,在京城百工坊隆昌刺繡坊姚富瑛無奈地向記者表示。
據姚富瑛介紹,作為“燕京八絕”之一的京繡,又被稱為“宮廷繡”,興盛于明清時期,主要用于皇家宮廷服飾、裝飾,后傳入民間,成為精美的服飾和藝術裝飾。京繡用料華貴,工藝講究,寓意吉祥,配色鮮艷,有著瓷中極品粉彩、琺瑯顏色的華美。京繡有著深厚的宮廷藝術和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文化,是中國傳統手工刺繡中的奇葩。而如今,這門獨特的技藝已走到失傳的邊緣。
市場萎縮原材料價格上漲
據姚富瑛介紹,京繡是以北京為中心的刺繡產品總稱,由于最初主要是貢奉皇家宮廷的繡品,又被稱為“宮廷繡”。現在由于原先的老藝人逐漸離去,掌握這門技藝的人越來越少,因而面臨著失傳,已被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保護。
目前,搞京繡的人越來越少,市場嚴重萎縮。“現在買原料都困難,沒有賣的了。”姚富瑛對記者說,不說別的,一根繡花針,跑半天都買不到。原材料購買也困難,價格不斷上漲后,姚富瑛只能靠著存貨來做活兒。
姚富瑛說,正宗的京繡,用料極其講究,一般選用純蠶絲面料和絲線織繡,還有純金銀線也大量使用。“純蠶絲綢緞,一尺賣四五十元,上等的賣100多元;純絲線一斤賣500元,金線一斤賣900多元。”姚富瑛說,買回來的絲線,還要劈成“絨線”,一斤絲線只能劈出二三兩“絨線”,所以成本很高。而一幅“馬面”或“官補”,只賣五六百元。這樣的織品,配好料后,需要20天完成,復雜的就需數月。記者看到姚富瑛的一幅《鳳串牡丹》繡品,做工極其華美,用了4個月完成,售價4000元。
此外,為了保證工藝質量和意蘊,京繡作品都是由個人單獨完成。
做工考究蘊含深厚傳統文化
在百工坊隆昌刺繡坊,記者看到,精美華貴的京繡作品,掛滿了整個屋子,大部分是姚富瑛的作品,也有他收藏的200多年前的作品。當天正好有外賓來參觀,他們對這些精美制品驚嘆不已。
據姚富瑛介紹,明朝以后,官服都在前后大襟繡上“補子”,是官品位的象征。因此誕生了專為宮廷服務的“繡局”。“補子”是京繡的代表作,如今,這些“官補”都被鑲嵌鏡框,掛在墻上,成為了精美的藝術裝飾品。
姚富瑛說,京繡做工極其講究,繡品一定要“平、光、齊、韻,和、順、細、密”。此外,京繡的紋形“圖必有意,意必吉祥”,如鶴銜靈芝,表示長壽富貴;海水江漄,表示一統江山;祥云瑞靄,表示風調雨順;玉蘭花,表示金玉滿堂;竹子,表示節節向上;亭子,表示婷婷玉立……每一物種,都充滿了美好寓意。
姚富瑛強調,京繡雖曾只為皇家服務,但其蘊含著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文化和華夏5000年的高度文明,是不可多得的藝術財富。這也是歐美等國際友人被京繡征服的原因。
后繼乏人干不動了就收攤
現年已經67歲的姚富瑛,有著50年的京繡從業經歷。據悉,姚富瑛的太祖、祖父都是清廷造辦處繡花局的工匠。他年少時又師從著名京繡大師鮑淑蘭。1983年鮑淑蘭去世后,由姚富瑛繼承了她全部技藝。1995年,從隆昌刺繡廠退休后,姚富瑛開始專事京繡制作和銷售;2003年,進入百工坊。
“我現在感覺到眼睛不行了。”姚富瑛指著自己的左眼說,幾十年的刺繡,把眼睛傷著了,現在做活兒很吃力。京繡不比其他,非一朝一夕能真正掌握全部技藝,而現在的年輕人不像他們,能坐得住,“現在的年輕人誘惑太多了,哪能吃得下這個苦”。姚富瑛說,他也不強求了,“做不動的時候,就收攤了。”姚富瑛對記者無奈地說,或許若干年后,大家就很難見到真品了,也只能聽聽他講的故事了。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