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頑皮地在春天的原野折斷過柳枝,把它編成一個荊冠,戴在頭上。我聞到過春天的氣息,但玩累了的時候,就交給藝術家。藝術家說:你給我一堆已創作過的柳枝干什么,說完就繼續寫他的字。我們和文字的結緣,和大自然的柳枝看上去沒有任何關系。我識字的時候,曾經受過老師的教誨,天生我是個文盲。老師曾經執我的手握毛筆,我學會了寫一個字的時候,我瘋一樣的跑回家,看見門口阿姨正在編織繩索,斜風細雨,祖先也是從編織繩索得到靈感的,但阿姨們卻在編織蓑衣,哞哞叫的牛聲,映襯著柳樹,這情景,我們的描畫顯然塞不上去。我讀過李力先生的書法,斜風細雨中,他的筆下出現了我們塞進去內容的那么一種多余感。
石頭上經常留有水痕,那是水在石頭上記事,祖先以刀斧為筆,跟著水痕后面學習寫字。而李力的書法,我讀過后有些感動。我聽見水痕沖刷石頭的那一種錚錚響聲。我們問泥土,你認識字嗎?你會寫字嗎?泥土默而不答,放眼望去,土地被風吹打 的厭煩,它用一個胃把風吃進去消化,最終隆起一座高山。書法的筆墨伴著它,我們撥開草叢,看見崖壁上竟然寫著字,還有猴子般的人,做出舞蹈的動作。李力經常沉浸在摩崖石刻上,靜等著流水指揮著手,寫下我們認為的字,或曰書法。
古人聞雞起舞,張旭看見刀光劍影,使書法一夜之間脫胎換骨。當代詩人梁小斌說:“劍埋藏在地下它不叫劍”,把劍的刃在喋血時使用到“沒有”,像吃下去一樣,這時候的書法——它的筆劃中,暗含著劍刃的空白,它說:再來舞一段吧!書法見到劍無語時,就刻在摩崖上。李力先生枕著紙上的摩崖(拓印下來的碑帖)期待柳枝的氣息,他在舞動時,能否變成一柄劍,讓墨水的痕跡印滿紙張。
當我再次見李力時,我問你還寫字嗎?這是個外行者的叩問,我不曾舞劍、不曾編繩、不曾擔水,紙上的水痕還是呼喚著我。
石頭上經常留有水痕,那是水在石頭上記事,祖先以刀斧為筆,跟著水痕后面學習寫字。而李力的書法,我讀過后有些感動。我聽見水痕沖刷石頭的那一種錚錚響聲。我們問泥土,你認識字嗎?你會寫字嗎?泥土默而不答,放眼望去,土地被風吹打 的厭煩,它用一個胃把風吃進去消化,最終隆起一座高山。書法的筆墨伴著它,我們撥開草叢,看見崖壁上竟然寫著字,還有猴子般的人,做出舞蹈的動作。李力經常沉浸在摩崖石刻上,靜等著流水指揮著手,寫下我們認為的字,或曰書法。
古人聞雞起舞,張旭看見刀光劍影,使書法一夜之間脫胎換骨。當代詩人梁小斌說:“劍埋藏在地下它不叫劍”,把劍的刃在喋血時使用到“沒有”,像吃下去一樣,這時候的書法——它的筆劃中,暗含著劍刃的空白,它說:再來舞一段吧!書法見到劍無語時,就刻在摩崖上。李力先生枕著紙上的摩崖(拓印下來的碑帖)期待柳枝的氣息,他在舞動時,能否變成一柄劍,讓墨水的痕跡印滿紙張。
當我再次見李力時,我問你還寫字嗎?這是個外行者的叩問,我不曾舞劍、不曾編繩、不曾擔水,紙上的水痕還是呼喚著我。
張巖松 2004-2-24
張巖松 2004-2-24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