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向杰
書法藝術進入了二十一世紀。由于受時風的影響,現在已形成風格流派繁多、繽紛五彩的局面,這恐怕是什么時候也難以比擬的。書法作為幾乎與我們這個民族歷史同步發展的一門藝術,其到底要表現怎樣的精神面貌,的確是一些在書法藝術領域內冥思苦索、且在筆墨境界上有所表現的藝術家一直探索的課題。
安徽省書協理事李力,筆名:弘曲,以《石門頌》筆調為宗,多年來,已形成自己的書風,創作的楹聯《秦陵巨俑臨潼出,巫峽新容葛壩開》獲1985年“長安杯全國書法大賽”金獎,翌年《錄鄭板橋詩》獲安徽省書法展二等獎?!妒T頌》結字疏朗、寬松,中鋒用筆,圓潤舒展。清人謂其“雄厚奔放之氣,膽怯者不敢學,力弱者不能學”(《中國歷代書法名作賞析》P32)。這點對于李力來說,正中下懷。李力祖籍晥北,其貌多憨,其言多善。孩提時善爬墻上樹,且打得一手好球。由此,牽涉到一個書法學習的因人施教問題。李力早些年習隸,工正,但拘謹,與其性格不合之故。李力人雖壯茁但行尚靈動,經著名書法家張翰先生點撥,始學《石門頌》。李力踏踏實實,點點滴滴,不分寒暑,沉浸于書法十幾年,終在學漢隸的整肅雄強中劈出合自己本性的路數,形成“用筆逶婉而洞達,結體緊密且舒展”的藝術特色。
作為個性獨特的人。他認為:以《石門頌》為宗,起點可以。但形成自己面目甚難。于是,他又手摹心追秦漢刻石,既學了恣肆一路,又守住了內心中正一面,把《西狹頌》、《甫閣頌》、《衡方碑》至三代金文,往深、寬、厚里寫。學習態度講“真”,創作態度得“誠”,他用心揣摩的這十年,終有成果,形成如今寬博古拙凝動的書風。他的作品在許多展覽會上獨成一格,引人注目。美術評論家田恒銘、書法家張良勛、書法評論家傅愛國等都曾為文對李力的藝術個性、獨特的書風贊賞有加。
竊以為,李力的書法藝術之所以成功,重要的是他在學習書法過程中注意了主客觀恰如其分的融合。對其他一些書履歷不短頭腦還算靈巧,但書藝總顯得“串味”過多的人,恐怕李力是“一廂情愿”的時候多些的緣故,這正是他的藝術成功之處,不同別人之處。
二零零二年八月于合肥爽爽閣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