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葉朗
柵欄掩映出的小園兒,慵懶地攀爬著一些泛黃的枝條,順著園中小徑,來到廊檐下,推開朱漆的木門,廳堂之后,現出奇石、細水、游魚,忙縮回來,怕驚了這份雅致。
北京大學燕南園56號,飲譽世界的理論物理流體力學家周培源先生曾居于此,而今,此處則是北京大學美學與美育研究中心。接過主人葉朗先生的名片,眾多的頭銜中,他說,自己還是最珍視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北京大學美學與美育研究中心主任這兩個稱謂,因為這是他一生中最想做的事——尋找美、推廣美。
“接著講”的意象之美
爛柯山、三橋街、浮石潭,家鄉衢州的風物是搖曳在葉朗心中一個遙遠的夢。
1955年,葉朗畢業于衢州一中,同年考上北京大學,由于自己文科和理科都比較好,選報的時候就按照“哲學是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總和”的邏輯學了哲學。走上美學之路還是得益于上世紀50年代的那場關于美的本質的大討論,對老一輩學者的全盤否定,形成了對學術發展的消極影響,“文革”10年,美學研究的停滯,這一切引起葉朗深刻的反思。
上世紀80年代,文化迎來新的發展機遇,美學研究之路該怎么走?葉朗開始了自己的思考。
馮友蘭先生有一個提法,“照著講”和“接著講”,哲學史家是“照著講”,例如康德是怎樣講的,朱熹是怎樣講的,你就照著講,把康德、朱熹介紹給大家。但是哲學家不同,他要反映新的時代精神,馮先生叫做“接著講”。例如,康德講到哪里,后面的人要接下去講,朱熹講到哪里,后面的人要接下去講。
葉朗覺著,美學也應該是“接著講”。從先秦諸子到歷代詩話、詞話、畫論、書法、樂論;從張岱年的《中國哲學史史料學》到宗白華的《美學散步》;從柳宗元到王夫之、石濤等,大量的筆記、思考之后,落下的是“老子的美學是中國美學史的起點”這行字,一部叫做《中國美學史大綱》書稿漸漸成形,《中國小說美學》、《現代美學體系》、《胸中之竹》,不但接著朱光潛先生、宗白華先生講下去了,葉朗還拓展了以“意象”理論為核心的美學體系,對中國美學界、藝術學界和文學理論界產生了巨大影響。
筆耕不輟之外,他還在學界呼吁對老一輩學者的重新認識,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在各種場合多次提倡要細讀湯用彤、馮友蘭、朱光潛、熊十力等前輩學者的著作,自己也身體力行,目前正在寫一本細讀基礎上的關于美學基本理論的書,題為《美在意象》,這是他30年美學研究的結晶,今年可望出版。
弘揚北大的美育傳統
百年前,蔡元培先生創辦“畫法研究會”、“書法研究會”、“音樂研究會”,徐悲鴻、陳師曾、蕭友梅、劉天華、胡佩衡、陳半丁等一批著名藝術家穿梭于燕園,構建起了北大的美育傳統;百年后,美育仍是北大學生校園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對于這個傳統的推動,葉朗功不可沒。
上世紀90年代,北大建立藝術學系,希望借助北大豐厚的人文底蘊,改變某些單位將藝術技術化的傾向,他常常跟學生講,一個優秀的藝術人才必須有豐厚的文化底蘊提供給養,既要呈現美感又要展現優秀的民族文化。
古代許多大藝術家年輕時都有“壯游”的習慣,游歷山川,不僅為了增加知識,更重要的是拓寬人的胸襟。王夫之講有的人整天只想到柴米油鹽,“仰視天而不知其高,俯視地而不知其厚,雖視如盲,雖覺如夢,雖行動其四體而心不靈”,就是缺乏審美教育。
在葉朗看來,現在的藝術教育缺乏的正是古人這種文化的滋養、胸懷的培育,大學里的美育不應該只是一門課,而應該是一種濃厚的校園文化氛圍。為了能讓學生更加真切地感受到文化的環境,他積極推進傳統文化進校園,與物理學家甘子釗院士共同發起了“美學散步文化沙龍”,吸引了物理學家李政道、臺灣作家白先勇、青年鋼琴家郎朗等名流的參與,通過組織各種大型的演出活動,把中國傳統藝術和西方高雅藝術引進北大校園,囊括了傳統戲曲、古典音樂、現代舞蹈、原生態表演、先鋒話劇、音樂劇、芭蕾舞等多種類型。青春版《牡丹亭》在北大學生中引起強烈反響,三次巡演反響異常熱烈,以至于當時北大流傳著一個說法:校園里有兩種人,一種是看過《牡丹亭》的,一種是沒看過的。大型原生態音樂會《云嶺天籟》、新派粵劇《花月影》、唯美音樂劇《草房子》等20多場大型演出都曾走進北大。
探索文化產業之美
沒有囿于校園,并未只專注于學術,葉朗將目光投向了更為廣闊的社會,在市場與精神層面的碰撞中,探索中國文化產業的發展。
10多年前,北大建立藝術學系的時候,他就意識到了發展文化產業的必要性,1999年,北大成立文化產業研究所,每年一屆新年論壇,每年一本《中國文化產業年度發展報告》、《北大文化產業前沿報告》,并從2007年開始出版刊物《北大文化產業》,各種形式的文化產業人才培訓班,與省市地方政府合作,協助他們進行文化產業方面的調研和制定發展規劃……
葉朗常說,中國的文化產業是一座尚待開發的“鉆石礦”,是21世紀最有發展前途的大審美經濟。美國的好萊塢大片、主題公園、快餐文化向全世界大規模輸出,讓他深深思索著中國文化產業如何向世界呈現其審美的特質。
在現實中,一方面是國際社會對中國的愈加關注,一方面是許多外國人對中國的陌生,一些人的認識還停留在17、18世紀傳教士介紹的水平上,在工作中,他深切地感受到寫一本精致的介紹中國文化讀本的必要性。
在中國哲學和山水花鳥畫中感受中國人對生命的愛;在盛唐長安“胡服”盛行以及20世紀初老上海對西方時尚的追求中體味中國人對外來文化的熱情與包容;在王羲之的書法、李白的詩歌、純凈的瓷器文明中,感受中國藝術的靈動;在彈琴、下棋、飲酒、品茶的詩意中深味中國人對審美人生的追尋……
2008年6月由葉朗和朱良志共同完成的《中國文化讀本》正式出版,英文、韓文版本出版后,法、德、西班牙等譯本的翻譯也正在進行,葉朗覺得,對美的追求是不分國界的,中華文化中有很多體現全人類普遍價值的內容,尋美便是其中之一。
用自己的學養照亮中國文化本來的面貌,讓更多的人接受中國文化中的精粹,葉朗說,這是他作為一個中國知識分子的責任。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