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千世界,水墨華章——吉林省博物院藏張大千繪畫展》,日前在南京博物院隆重展出,此次畫展是張大千作品首次在南京如此大規模展出,價值至少一個億以上。
張大千先生(1899—1983),四川省內江人。原名張正權,21歲時改名猨,又名爰,字季爰。后出家為僧,法號大千,所以世人也稱其為“大千居士” 齋名大風堂。其山水、花鳥、人物畫無不精擅,而以山水成就最高,尤以晚期創成的潑墨、潑彩作品為代表,兼能書法、篆刻,對詩詞、鑒賞、畫史、畫論等,亦有深厚修養和精湛研究。他一生勤于創作,留給世人的繪畫精品甚多,被徐悲鴻先生譽為“五百年來第一人”。
大千先生50歲前專心研習古人書畫,勤于寫生,廣為汲取技藝與學養,在繼承中而有創造。1949年以后,大千一直旅居海外,畫風工寫結合,重彩、水墨融為一體,大氣磅礴,氣象萬千,從而走向他繪畫藝術的高峰。可以說,如果沒有早年國內的仿古與名山大川的游歷寫生,便沒有后來的海外潑墨和潑彩畫的創成。張大千先生是20世紀中國畫壇最具傳奇色彩的國畫大師,也是中國現代最富創造力的大畫家之一。他與傅抱石、徐悲鴻等大匠巨擘的橫空出世,為近百年中國繪畫史寫下濃墨重彩的輝煌篇章。
據吉博專家李成介紹,由于歷史的原因,國內博物館以及私家所藏的張大千畫作大多為1949年以前所作,此次展出的張大千畫作在1923到1948年之間。這批畫之所以能保存至今,與大收藏家張伯駒有很大關系,他是“民國四公子”之一,集收藏鑒賞家、書畫家、詩詞學家、京劇藝術研究家于一身的文化奇人。曾買下中國傳世最古墨跡西晉陸機《平復帖》,傳世最古畫跡隋展子虔《游春圖》等。在任吉林省博物館副館長時,他肩負著重托,帶領老一輩文博工作者,率先搶救在大陸孑遺的張大千的早期作品。他們趕赴北京幾乎將榮寶齋等各古玩店掃蕩一遍,接著走街串巷把能收到的張大千畫作都收進囊中,共征集到100多幅,這在國內是罕見的。“另外,要感謝一位叫宋振庭的省級老領導,他是位文物收藏愛好者。為了收畫,一次宋振庭看見一幅張大千的畫,但身上沒帶錢,又怕錯失良機,就將身上的軍大衣拿去賣了,然后買下這幅畫。現在這批畫價值無法估量,當時,也就花10多元錢,有的甚至就幾塊錢,最貴的不過50元。在那個時代也是很難出手的,一幅畫抵得上一個月工資了。”李成說。
南博歐陽摩一研究員帶記者觀賞掛在最前的是一幅《樹下臥牛圖》。他介紹說,大千的畫博采諸家,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面貌。這些展品山水、人物偏多,花鳥略少,工筆、寫意兼備,題材豐富,技法多變,反映了張大千50歲以前的畫學歷程和畫風丕變。對于石濤,張大千尤為推崇,用了大量精力去學習石濤的繪畫藝術。他曾拜南京大學前身的兩江師范學堂校長李瑞清為師,從李瑞清之弟李筠庵處學會仿制古畫的方法,并做了許多石濤的贗品,曾多次騙過程霖生、黃賓虹、吳湖帆等著名鑒賞家的眼睛。在20年代,他獲得了“當代石濤”的美譽。他的山水畫有北宋山水雄偉宏闊的氣派意趣,歐陽摩一指著一幅《圓明園故址圖》說,此畫明顯融入宋人風格,復筆重墨,渾厚蒼茫。另一幅《白梅綬帶圖》,是張大千34歲時畫的以工帶寫的花鳥畫,“用筆細致,設色溫潤,頗具宋人筆意。”而一幅畫蘇東坡的《松下高仕圖》,被稱作是他的人物畫代表作,畫風精致而灑脫。
南京博物院院長龔良說,2008年9月南博選出80余幅傅抱石繪畫精品,北上吉林省博物院展出;此次吉林博物院遴選80多件張大千早期繪畫精品來我院展示。20世紀中國畫壇兩位巔峰大師的代表作品,成全了我們兩家博物院的互動合作。這樣的合作,對于彰顯各博物館的收藏特色,加強館際之間的文化交流,滿足觀眾朋友的精神文化需求,無疑有著重要的意義。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