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9月,世界潘氏文化研究會在潘氏發祥地河南滎陽成立。2007年12月,廣西潘氏研究會在南寧成立。
頗具意味的是,在這次藝術作品展里,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作為潘氏名人,他的兩幅照片被掛在展廳內的顯著位置。本次展覽由廣西潘氏文化研究會主辦,主辦者稱這次展覽“開創了中國姓氏文化藝術展的先河”。
中華潘氏得姓3000多年。據史料記載,唐朝末期,潘氏從中原滎陽遷往福建,此后逐漸流往東南亞各國。時至今日,潘氏已形成了國外以越南為最,國內以廣西為最的狀況。至今,在廣西一些潘氏祠堂仍然鐫刻著“滎陽衍派”四個大字。
展覽共展出了廣西文聯主席潘琦、書法家潘鴻權、潘立遠等廣西及海內外潘氏宗親創作的書畫藝術精品100余幅。耐人尋味的是,這一群對書法藝術頗有建樹的優秀潘氏宗親人士,即使作為個體舉辦書法展,都是書法畫苑里的一朵奇葩。他們的整體亮相,旨在通過展示潘氏書畫藝術的豐碩成果與魅力,弘揚中國民族傳統文化,體現全球潘氏作為龍的傳人,為推動先進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構建和諧社會作出的積極貢獻,同時激勵更多的潘氏子弟自強不息、勤奮成才、報效祖國。
潘琦作為廣西的文化名人,他擁有的另一個社團職務,就是廣西潘氏文化研究會名譽會長。他沒有沽名釣譽,為促進潘氏文化的發展繁榮而身體力行,為辦好潘氏迎春書畫藝術作品展拿出了自己的得意之作,展出了新近創作的唐宋詩詞長卷和潘氏歷代詩人的名句。
潘琦經常說:“我是官員,但更多的是文人。”他在他的書法作品展自序中寫道:“自幼好書法,不夢想成家,只求知書里,但愿懂章法,筆耕數十年,初識橫豎捺。舉辦書法展,墨壇結筆友。”潘琦在長期的書法藝術創作中,悟出了書法藝術大道:“書法是一種表達思想、情感的藝術,作者一定要把自己的情感、理念、思想融入其中,以達到提升思想境界,提高藝術品位,給人一種美感、情感,達到以書法感化人、凈化人、教育人,陶冶情操的目的。”自治區政協副主席、廣西藝術學院院長黃格勝對潘琦的書法藝術欣賞有加:“潘琦的書法,寫的是學問,寫的是胸懷,寫的是生活,寫的是激情。故能無拘無束,直抒胸臆,恣意縱橫。他的書法首先有書卷氣,從內容到章法,用筆莫不如此。其次是大氣,勁骨肌豐,非大胸懷不可為。其三是有很大的隨意性,鋪紙拈毫,放筆直書,如云鶴游天,如群龍戲海,兵無常勢,字無常體。”
潘鴻權擁有廣西潘氏文化研究會總顧問的頭銜。在從政期間,桌面上毛筆、墨汁是必備的辦公用品,多年來積習而成的用毛筆批閱文件的習慣,一直被上下級津津樂道。他從小熱愛書法,中學時期就寫得一手好字。空閑時經常臨帖描摹,掌握多種字體,尤以行草見長。同是以潘氏宗親為榮,他潛心創作,為展覽的成功而錦上添花。潘鴻權的作品結構得體,筆飛墨舞,法度自然,濃淡相生。
相比于潘琦、潘鴻權這些前輩,作為小輩的潘立遠,為籌備這次展覽立下汗馬功勞。在展覽中,他獻上自己以中國東盟國家的國花為主題內容創作的11幅書畫藝術作品。著名評論家彭洋評論道:“潘立遠以中國東盟國家的國花為主題內容,運用書法的線條和繪畫的技法,精心創作11幅中英文書畫作品,作品濃淡相生,脈絡分明,骨豐肉潤,剛柔互濟,血氣神游,奇妙通流。”從上世紀80年代始,潘立遠的書法創作以新、奇、大、巧的藝術風格,在中國書法界引起轟動。《十二生肖書畫藝術作品》、反映中國56個民族生活風俗的100米書畫藝術長卷《民族魂》、迎奧運會創作的2008幅生肖《中國龍》等等,不僅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藝術價值、文化價值,同時也具有很高的收藏價值。
“中華潘氏得姓3000多年,人才輩出。”應邀出席觀看展覽的專家、學者,對“2009潘氏迎春書畫藝術作品展”,給予了如是評價。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