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健新作《汶川娃——欲飛的天鵝》。
2009年初春,長沙,湘江邊上。畫家李自健畫室里,一幅規格為1.8米*1.2米的新畫牢牢地吸引住了來客的眼睛。
這是一幅沒有多余背景的畫,一個已經失去左腿的小女孩坐在輪椅上,用僅有的一條右腿腳尖點地,抬頭,挺胸,向上張開雙手,猶如一只欲飛的天鵝。女孩的表情平靜,目光堅毅。整張油畫,有一種尊嚴之光,讓人感動。有一種人性之美,讓人感嘆。
這是一個舞者的姿態,一個生命的姿態。連落在畫面的那只她永遠也無法再穿上的粉紅舞鞋,都從憂傷化為驕傲。
畫的名字叫《汶川娃——欲飛的天鵝》。它的創作者李自健取材于汶川大地震中一名被夢想支撐,從一場巨大的浩劫中堅強走出來的女孩——李月。
2008年9月6日,“鳥巢”里,殘奧會閉幕式的舞臺上,一個殘疾女孩的舞蹈,讓觀眾席上的李自健幾乎落淚。聚光燈下,李月在法國作曲家拉威爾的《波萊羅舞曲》的背景音樂中,手“穿”紅色芭蕾舞鞋,在中國殘疾人藝術團演員們的環繞中,舞蹈。演員們的雙手代替了李月跳動的足尖——這是她永不停止的芭蕾舞步。眾人手臂一波一波舞動,展現著芭蕾舞的優美雅致。在舞蹈表演過程中,李月被“芭蕾王子”呂萌高高舉起,在空中不停地旋轉,飄逸的舞衣陽光而自信。
“我當時在現場,位置離李月最近。當這個女孩出場時,我感到很震撼。”李自健說,“這種感覺很奇怪,難以形容,覺得她本來就是一個含苞欲放的生命,很美卻又有一種悲劇的力量在體內蔓延。”畫家在努力撲捉、記住這種感覺。
從殘奧會閉幕式上回到長沙,李自健繼續創作著他的《汶川娃》系列油畫,但他久久不能忘記李月用手“穿”著芭蕾舞鞋的那一幕。一種不可抑制的創作沖動,讓畫家拿起了手中的畫筆……
“我上網收集了很多李月的資料,并且還試圖找到她。”李自健所有的創作都是源自對他要表現的人物的認知和情感,這是他的現實主義油畫為什么能這么吸引人的地方。2008年10月,他前往北川尋找李月,不過當地人告訴他,李月已經去了上海。但是李自健也沒有白來,李月的故事被家鄉人一遍一遍地向畫家講述:
11歲的李月來自北川縣曲山小學,她愛好跳舞和畫畫,從小就夢想著成為一名舞蹈家。然而5月12日,突如其來的地震將小李月壓在了廢墟之下,也毀掉了這個孩子一生的夢想。求生的本能、跳舞的夢想,支撐著李月在廢墟下度過了70多個小時。
“最開始的時候,她身邊的女孩都在互相鼓勵,李月也是,舞蹈的信念鼓舞了她。可是,第一天過去,第二天過去……她身邊的女孩都慢慢死去,漸漸發出異味……”畫家深情地向記者轉述著他在北川聽到的故事,“終于在5月15日這天,李月被人救了出來。這個堅強的女孩,在沒有打麻藥的情況下,把左腿鋸了下來……”
說到這里的時候,李自健把目光投向了自己的那幅新作《汶川娃——欲飛的天鵝》:“這幅畫,我的重點在于人物的面部表情,我著重表現她那堅毅的目光,另外還有她的手勢。”李自健說,他本來還在背景中構思了舞者練舞的鏡子、欄桿、假腿,最后統統拿掉了。李自健用最簡單干凈的畫面,表現出一個歷經災難之后的中國兒童的精神。畫家最后舍棄了對象身上一切與精神性無關或關系不大的因素。
災難,可以毀壞人的身體,但無法毀滅人的夢想。李自健說,這幅畫不是李月的肖像畫,而是在汶川大地震這種強烈的大背景下,所涌現的一群堅毅的中國孩子的群體畫。這樣的藝術作品,閃耀著動人的人性與希望。
李自健的《汶川娃》系列作品將于2010年在中國美術館向世人展出,“我以前的‘人性與愛’系列油畫展,是從世界回到中國,這一次,我要帶著《汶川娃》系列作品,從中國走向世界。”他說。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