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他的預言頗為尖酸刻薄和極端,但天價的當代藝術品板塊,的確極有可能在2009上半年迎來“最寒冬”。已經融入全球當代板塊的中國當代藝術市場,自然也難逃。看看2008秋冬的國際和國內拍賣版圖便會理解,埃文的論調并非危言聳聽。
2008年9月17日,當全世界都沉浸在雷曼破產等一系列噩耗的恐慌之中時,紐約蘇富比“亞洲當代藝術”開槌了。明知是風口浪尖,無奈還得硬上。結果專場上拍了212件,成交率僅為65%,總成交5883萬美元。最高價是曾梵志的一張《面具系列》,拍得108.25萬美元,是整個專場唯一一件超過百萬美元的作品!接下來就是蔡國強的《兩只鷹》賣出42.25萬美元,張洹的影像作品《家譜》拍到38.65萬美元,劉野的《無題》36.25萬美元。 這個結果正好映證了蘇富比在8月13日對外發布的決策之明智:“從2009年起 只在香港推出「當代亞洲藝術專場」”。此舉透出巨大的市場危機真的要來了!
接下來再看看全球戰后當代藝術版圖里,中國表現如何。10月18日,紐約菲利普斯的秋季戰后當代藝術夜場拍賣70件拍品賣出38件,成交額為500萬英鎊,遠遠低于此前的最低估價1860萬英鎊。而其中張曉剛、曾梵志、岳敏君、嚴培明的4件作品被安排在全場中間的時段位置拍賣,卻都流拍了,一個不剩!這要在一年前,怎么可能呢?而今,怎么不可能呢?
港澳臺亦難抵“海嘯”
蘇富比“從2009年起只在香港推出「當代亞洲藝術專場」”的調整,無疑讓香港蘇富比壓力更大。春拍時,他們扛住了,創出4億港元的歷史新高。在紐約蘇富比清冷收場后兩周,香港蘇富比在10月4日和5日披掛上陣。夜場47件拍品賣出28件,總額1.17億港元。日場187件賣出149件,達到9027萬港元。比春拍總額減半。此次流拍之多,一是作品本身估價過高,需要時間消化;一方面也是金融風暴撞個正好。所以,估價在百萬元左右的作品成交較為順利,而估價在千萬元左右的頂級高價作品則少人問津。蘇富比當代亞洲藝術部主管林家如也在拍賣后承認:“當代中國藝術拍賣市場在過去五年增長驚人——蘇富比2004之全球總成交額為300萬美元,2007年已增長至1億9400萬美元,故如本次拍賣成交之放緩并不為出奇;另本次拍賣中部分拍賣之估價也過分樂觀。”
12月1日,中國當代藝術圈尤為關注的香港佳士得秋拍終于揭曉。此次夜場拍賣推出作品32件,賣出18件,金額成交率47%,總成交6590萬港元,是春拍夜場成交額的五分之一都不到!日場拍賣則有386件作品上拍,成交率為54%,成交金額為8015萬港元,是春拍日場的三分之一都不到!張曉剛的《血緣:大家庭3號》在春拍上以4200萬港元成交,而此次《血緣:大家庭之二》以2642萬港元成交,也低于此前的預估;而以7536.75萬港元在香港佳士得春拍創下中國當代藝術世界拍賣紀錄的曾梵志,其作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此次遭遇流拍。其實,從2008秋季開始,在紐約、香港等國際市場的佳士得、蘇富比以及菲利普斯拍賣會中,曾梵志高估價的作品,比如《安迪·沃霍爾不遠萬里來到中國》、《小女孩》等已經不斷流拍,香港佳士得此次也未擺脫相同命運。即使成交的作品,價錢也與底線估價相差無幾,部分作品甚至低于估價成交。面對這樣的結果,香港佳士得高級副總裁張丁元也坦言:“目前亞洲當代藝術市場進入了一個理性調整期,當代藝術的買家們會更加理性地尋求藝術品的合理價格后積極出手,由此我們可以看出藏家們在對當代藝術品合理價格的認知方面也更加成熟。”不過,曾梵志其估價在百萬元價位的作品還是成交順利,其中兩件作品《跳水》(1994年作)和《安迪·沃霍爾》(2005年作)成交價均為218萬港元。
同一天,羅芙奧的香港首拍特意搭上香港佳士得的檔期。62件拍品順利成交45件,拍出7260萬港元的成績。件數成交率有72.58%,金額成交率為88.03%。封面拍品岳敏君的1995年作品《醉人春光》以1150萬港元成交,在預估之內。一周以后的12月7日,羅芙奧又在臺北的大本營推出例行秋拍,成交總金額為約5612萬港元,147件拍品中有102件順利找到買主。整場拍賣中拍出最高價的作品為蔡國強的《下山之狼—為古根漢美術館國際藝術節而作》,一路競標到700萬港元成交。 封面拍品張曉剛的《血緣系列—大家庭》以648.5萬港元售出,為本場拍賣第二高價。值得注意的是,羅芙奧的這個成績,并不完全依靠中國當代藝術的貢獻,她的強項更是二十世紀中國經典油畫和雕塑。越是天寒地凍的時候,這些歷久彌新的經典之作越是能發揮出經得起時代考驗的熱度。再加上合理的估價,成交結果自然有了基本的保障。這也是對起伏較大的中國當代板塊的良好平衡。這年頭,一周內在香港與臺北兩場秋拍總計拍出約1.27億港元的成交量,此團隊的功力不淺。
北京同樣嚴重“大縮水”
11月12日,北京誠軒油畫專場中,上拍的81件拍品總成交額僅為768.88萬元,成交率滑至41%。81件拍品的總成交價不抵去年秋拍牛市中一幅作品的價格,而名列該場當代藝術成交第二位的尹朝陽作品《失樂園》則僅以112萬元成交,比其春季由北京保利拍出的《神話》整整縮水504萬元人民幣,后者的成交價為616萬元人民幣。真的是從“神話”步入“失樂園”了!而同時跌入“失樂園”的還有中國嘉德。其拍品雖以傳統寫實繪畫為主,但也許受當代藝術急速墜落的拖累,兩個油畫專場依然戰況不佳,以楊飛云、忻東旺等為代表的傳統寫實油畫專場即“中國油畫及雕塑(上)”上拍102件拍品,總成交額2585.744萬元人民幣,成交率為52%。而以周春芽、劉小東為主的當代藝術油畫專場,即“中國油畫及雕塑(下)”上拍144件拍品,總成交額2606.688萬元,成交率54%。北京保利的當代藝術板塊在國內十分強悍,過去的兩年業績,可謂風光無限。此次拍賣在12月4日推出的“現當代中國藝術日場”取得4190.59萬元,成交率68.02%的較好成績,并且“現當代中國藝術夜場”更是達到6334.72萬元,42件拍品賣出36件。這是大陸拍賣行當代藝術板塊2008下半年的最佳戰績了,可還是比保利春拍成交額縮水一半!不過,也有人士稱,保利的這個數字結果,恐怕還需要質疑,其真實性得打個大問號。
這是個沒有“內需”的市場?!
對于多米諾骨牌般的藝術市場挫敗,浙江大學人文學院藝術學系教黃河清從“內需”的角度談了他的看法。“國際當代藝術市場的現狀并不能真正反映全世界當今正在發生的當代藝術創作的生態。而是美國的觀念藝術,比如波普、艷俗、裝置、行為等一統江湖,是美國藝術。而這樣的藝術形成了所謂的國際藝術。中國的當代藝術就是在這種背景下,成為一種為國際而構思、討好西方來收藏的當代藝術。”他認為,中國當代藝術相當程度受到原蘇聯波普的影響,以消極的社會主義在國際走紅。這樣的藝術在近10年從默默無聞一直闖到了幾千萬人民幣的天價。然而這股牛市結束非常快。因為它是一個外向而沒有“內需”的市場。
黃河清接著說,“在西方,當代藝術市場和金融是緊密相關的,當金融發生問題時,藝術品價格也隨之萎縮。而依賴外部需求生存的中國當代藝術就會比中國書畫、瓷雜等內需旺盛的板塊更容易受到沖擊。唯有藏家逐步建立自己的核心價值觀,用自己的審美來判斷作品,這才是健康的收藏。”他建議買家不要盲目追捧政治波普的作品。因為這種作品大多是抄襲、為的是取悅西方,不是來源于中國本土的價值觀,何談強有力的內需市場呢?
全球同臺共舞 創造力自己會說話
“內需”的確是關鍵。但已經融入國際當代藝術版圖的中國當代藝術市場也必須在一個更寬廣的視野下認知自己,方能擺正自己的位置。盤點2008秋冬國際拍賣版圖,已經很難尋覓到中國當代藝術一枝獨秀的蹤影。幾乎所有拍賣都以整個亞洲區塊,甚至全球視角來編排和推進,“中國”急速回歸到這個龐大舞臺上一個不算亮眼但必須露臉的角色。整合亞洲,互動全球,勢不可擋。
的確,中國無疑是全球藝術品市場里近幾年的增長點,但當然不是唯一的增長點。俄羅斯,印度,日韓,東南亞等新興市場,勢頭也迅猛。即使經濟寒冬,也沒有把他們凍怕。這些來自不同區塊的力量實際上對藝術品市場的全局提供了一股改變的可能。這些市場的增長和角逐正在繼續,亞洲還沒有出現一個所謂的中心。用中央美院副教授、中國藝術市場研究中心主任趙力的話來講:“中國藝術界已經形成了一種彼此依托而相互博弈的網絡平臺。在這個平臺上,誰都是主角,誰都又不是主角。誰能成為公認的中心?價格都是起落的過程,只有創作力會自己說話。要在未來的新興市場中成為龍頭,靠的就是藝術家的創造力。”這就好像舞者,比的不是衣服和化妝,最終打動評審的還是舞姿!所以,我們不再是三年前那個一炮走紅的新星了。新星得調整心態,放下身價,多些開闊與分享,點點滴滴扮演好自己角色。
各就各位 以新的觀念靜觀面對
先澄清一個幻象:有非常樂觀的人士說,經濟低迷正是買入藝術品的好時機。在其他市場都遭到重創時,藝術品市場仍然給人切實可靠的感覺。而且,藝術市場與股票金融的相關度并不高,有錢的人仍然有錢,他們還會來買的。這個在道理上十分順暢的說法,恐怕只能在嚴酷的事實面前保持沉默。雖然一次世界大戰、二次世界大戰、朝鮮戰爭、越南戰爭、1987年全球性股災這5個對世界帶來災難的階段中,藝術品市場的增長都超過了100%,因為那批擁護核心驅動力的尖端人群,在世界的轉變中放出了占據的很多藝術品資源。但那畢竟是幾十年前的舊文了!21世紀的金融海嘯,聯動性之迅速、持續時間之久、破壞性之深遠,早已不能同日而語。況且,如今的全球當代藝術市場已經相當程度的金融化,早已不像上世紀中期那樣慢條斯理的單純。
瞧,美國藝術市場中的產業界公司股票全部大幅下挫,從2008年伊始到11月底以來的股票數據顯示,美國蘇富比拍賣公司的股票價格每股從55.6元降到7.61元 ;大型的網絡公司Artprice股票從20元跌到了4.39元;另一家網絡公司Artnet每股從11.8元跌到了3塊多。是的,這種痛楚還在不斷蔓延。股票市場、基金市場、期貨市場、房地產市場,當然還有藝術品市場,都在經歷共同的陣痛。氣溫上的冬季,即將過去。藝術市場的冬天還有多久?藝術顧問陸潔民講得好:“我們認為秋天、冬天才剛剛開始,其影響短則三、兩年,長則八、九年,我們都要有一個新的觀念來面對生活。所以,2009年是大家調整心態的時間”。他總結道,“對藝術家來說,保持他內心純真的部分,努力創作出好的作品,就不怕海嘯了,可以勒緊褲袋,渡過難關。好的畫廊應心存善念,必須對社會有責任感,不賣假畫、不賣差的東西,如果持續做對的事情,也會持續經營下去。收藏家面對這次危機,原來是以賺錢投資為目的,現在也要回到美的回歸,讓自己的眼力,審美能力加強,挑出精彩的作品和好的藝術家,這樣整個市場自然會有好的調整。”基礎的市場環節健康了,拍賣行也就得以喘息。在減量調價之同時,終于可以做回自己的本職角色,提煉出更多有持久學術和商業價值的名家名作,而不再成為嘈雜炒作的賣場。
英國《獨立報》2008年11月16日發布了一份最“好賣”的當代藝術家名單。這份名單是根據全球最大的拍賣數據網Artprice和法國安盛保險集團對2007年7月至2008年6月2900場拍賣會結果的統計分析之后作出的。排名在前20位的藝術家中,有13人來自亞洲,其中有11位中國藝術家。
十強中的前4位分別被西方藝術家杰夫·昆斯、吉恩·米切爾·巴斯奎特、達米爾·赫斯特和理查德·普林斯占去,亞洲藝術家占剩下的六席,其中五人來自中國,分別是張曉剛(第五)、曾梵志(第六)、岳敏君(第七)、王廣義(第九)、劉小東(第十)。日本藝術家村上隆位居第八。之后依次是蔡國強、嚴培明、陳逸飛、方力均、劉野、周春芽。
注意,數據是截止到2008年6月的。之后的金融海嘯幾乎顛覆了整個格局。我們等等看明年的名單中,還有哪些中國藝術家?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