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八年前,筆者曾聽一位知名人士閑談吳家林、王福春、林添福等幾位攝影家的紀實作品。這位知名人士當時談及自己印象中幾位攝影家拍攝時的心態和眼光,其大意是:吳家林永遠是懷著無限的溫情去記錄他身邊的人和風物;王福春則是以冷靜的旁觀者眼光,去關注“火車上的中國人”百態;從臺灣來的攝影家 林添福則更多是在玩影像。三種不同的心態造就了三位攝影家不同的影像效果,這些是可以從他們的照片中看出來的。仔細想來,這三位攝影家拍攝時的心態肯定與其生存環境和個體性格不無關系,這三種心態也讓三位攝影家各自的影像帶上明顯的個人色彩。
在攝影圈里廝混有些年頭,看過不少照片,那位知名人士提及的幾種心態,也多多少少在一些成型的攝影專題里看到過。讀書百遍,其意自見,照片的閱讀量上來,誰都大抵能對鏡頭背后的那雙眼睛按動快門時的心里所想猜出個七八分。
不過,大部分如過眼煙云般的照片,是讓人看不出任何寬厚或冷靜的心態的,好多只是一種視覺敏感的本能反應:這兒光影好、線條美,我按一張,那兒景點獨特、人跡罕至,我再拍一下。為了拍攝而拍攝,拍完之后把影像以玩的名義,束之高閣或打打沙龍什么的。經常打沙龍者中間,則有些照片很明顯就能看到模仿的痕跡:什么拍法的照片得了榮譽,馬上就有一批稍顯拙劣的模仿之作出臺,或是找不出新拍法,就照著大路貨來。在此情況下,作者的心態一定是急躁的。拋開急功近利的想法不談,如果模仿作品能在技術或創意層面比原作更出色,也是能得到攝影界朋友理解的,起碼你追求完美的做法“青出于藍而勝于藍”。但我們看的模仿之作往往不如原作,看多了自然產生視覺疲勞。
近來圖片市場的話題很火,攝影人的心態也隨即復雜起來,過去只管拍,現在還得琢磨著照片如何變成現錢或固定收益什么的,于是,什么樣的照片能賣錢、更有銷路之類,也左右著某些攝影師的心態??梢婚T心思奔著“錢途”去弄照片,有時還真會像“邯鄲學步”般地害了自己。在整體有些浮躁的情勢下,哪位攝影人若能有吳家林先生一樣的堅守心態,說不定照片幾十年后真會像《時光》一樣賣得高價呢。
絮叨了這么多,意思只有一個,平心靜氣可能是目下攝影人最需要的。心態放平些,無論玩攝影也好,溫情表達也好,冷眼旁觀也好,都會向著極致發展。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