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營了8年、“沒有1分錢收益”卻虧損近千萬元的上海頂層畫廊于2008年8月重組,新的負責人是著名作家姜湯。在接手畫廊之前,姜湯已經是個著名的暢銷書作家,在他眼里,畫廊要發展今后要推廣的還必須是最易被大眾接受的當代藝術形態。
近年來國內藝術市場的“表面繁榮”之下早已埋下危機的種子,許多畫廊的生存受到很大的沖擊。不過,當僥幸投機者被無情清理出局之后,這個行業或許會冷靜下來思考應該把眼光放在何處?
行業掃描
是撤?是留?
畫廊新手有點迷茫
由于酷愛藝術,李楓(化名)在2007年開了一家自己的畫廊,準備大展一番拳腳。李楓的畫廊位于上海紅坊,這是上海一處非常有名的藝術社區。然而,行業形勢在2008年急轉直下,是撤?還是留?李楓有點迷茫。就在一個多月前,李楓作出了一個決定,不再單打獨斗,轉而與其他幾個老畫廊合作,“抱團取暖”。
“一年前,我因為想換一種生活方式,想找一個安靜、純粹的行業做一些事情,對藝術非常感興趣的我選擇了開畫廊。但一年下來,我發現中國的藝術界一點都不純粹,一些不懂藝術的人制造了表面的火爆繁榮,不少畫廊的主人投機心太重,不乏忽悠甚至欺騙……沒想到危機來得比預料的更快,我現在有點后悔,也有點迷茫。”李楓坦言她遭遇金融危機后的心境:“因為我打算把畫廊作為自己非常喜歡的事業長期做下去,所以在過去的一年,我一直在收作品,一張都沒有拿去拍賣,我想按照我自己的想法慢慢來經營我的畫廊,但這個行業的混亂無序讓我產生了猶豫。”
一方面是行業內的無序競爭,另一方面是金融危機帶來的市場惡化,這個內憂外患的現實打碎了李楓的理想,也動搖了李楓的堅持。“如果說我恐慌還可以理解,畢竟我是這個行業的新人,但據我所知,一些老畫廊的經營者也感覺到迷茫。”和李楓合作的另一家畫廊的主人已經在這個行業浸淫了20年。李楓說,這家畫廊的主人苦熬到2005年開始有好日子,隨后的2006年和2007年也都比較好,到去年的春拍和秋拍,情況急轉直下,送去拍賣的作品全軍覆沒,一件都沒有成交,目前這家畫廊的資金流已經接近斷裂,已經沒有資金再收作品和維持畫廊的經營。
李楓計劃再觀望一年,“畫廊在日本已經進入一個較為規范的階段,這個階段遲早也會在中國出現,目前我們會壓縮一些成本,和紅坊方面商討降低租金,好讓自己有實力度過這個冬天。”
新北京畫廊:
相信可以挺過這一輪危機
新北京畫廊經理于天天坦言:“畫廊半年前賣出去的畫現在還沒有收回款,預計明年的出貨量還會減少。”不過,于天天表示,畫廊的資金還比較充足,相信可以挺過這一輪危機。“現在的市場價格不好,但我們和藝術家一直都有不錯的合作,所以畫廊也不會去賤賣作品,不會去擾亂藝術家的市場價格”。
于天天認為,目前國內的畫廊已經飽和,“買家和藝術家就那么幾個,每次畫展上遇到的都是一些熟悉的面孔。畫廊應該在挖掘新的年輕買家上花更多功夫,藝術在中國仍然是小眾文化,這個市場容量還很大,我很樂觀。”據其透露,為了壓縮成本,新北京畫廊在明年會更關注剛從美院畢業的年輕畫家,同時會縮減畫展數量,“以往每年的畫展在10~12個,今年預計是6~8個,會提高畫展的質量,以聯展為主。”
資深畫廊:
告別過度生產過度消費
長征空間是一家資深畫廊,負責人盧杰所主導策劃的“長征計劃”曾有超過200位藝術家參與,蔡國強等人都名列其中。因為多年的長線計劃,面對這樣的市場蕭條,盧杰并不十分擔心。“我是一個不可救藥的樂觀主義者。”他說,“但是并不是說我就沒有對應。”
盧杰“對應”最明顯的一步是要縮減空間。本來在798有三個空間,今年要縮減到一個。
他說,“不得不承認,我們也曾有奢華和浪費,為了一個階段性目的,我們也卷入了過度生產過度消費。”盧杰現在還有點暗自慶幸,當時沒有像別的空間那樣做奢華的裝修“幸虧沒弄,要不又是資金損耗”。
個案:
零利潤八年
頂層畫廊重新定位瞄準架上油畫
姜湯的新年愿望:
能夠按照自己的價值觀去推動中國當代藝術的發展,我們也有信心在中國當代藝術的大軍中高揚我們自己的風帆。
在接手頂層畫廊之前,姜湯已經是個著名的暢銷書作家,先后出任過多家報刊的老總,并在1997年投資雜志。雖然經營畫廊是“半路出家”,但用藝術家張奇開的話說,就是“很有悟性”。
對于頂層畫廊的這次重組,姜湯認為和金融危機是個巧合:“我們接手的時候,畫廊主要存在方向性的問題,它在摸索‘畫廊推廣藝術’的這條路子上毫不猶豫地堅持了8年,它的前面幾位負責人都各有特色,也都做得不錯,但畫廊并沒有做出一個可持續發展的模式。”
姜湯認為,頂層畫廊以前的定位較偏重另類藝術,“這個市場收益肯定不會太好,實際上,在過去的8年里,畫廊沒有1分錢的收益,8年虧損了近千萬元。所以,從畫廊自身的角度來說,也有調整的需要。”
重新定位后的頂層畫廊瞄準的是當代藝術中的架上油畫——在過去的兩三年里,屢屢創出中國藝術品拍賣天價的作品大多出自這個領域。之所以選擇這個方向,姜湯認為,架上油畫是最易推廣和最易被大眾接受的當代藝術,“頂層今后要推廣大眾感興趣的形態,同時我們會從三個方面來衡量:它在學術上是否站得住腳,也就是它是不是創新的;它在藝術上是否站得住腳,也就是它是不是美的,那種半夜起來看著要被嚇得頭皮發麻的作品不是我們關注的范圍;第三個就是它是否有市場前景,我們不會回避市場。”“我們不看好那些單邊的、極端的、在意識形態上掙扎的作品,過去的價格大王在學術上的意義已經不大了。”姜湯如是說。
姜湯透露,從去年8月開始,畫廊就在全國范圍內尋找符合這三個標準的作品,最后確定了張奇開的個展,“可以說,張奇開畫作的藝術價值遠遠超過張曉剛等F4,但作品的價位卻并不高,在國外,張奇開的作品已經達到15萬~20萬英鎊,目前國內的價格還略低于國外。在張奇開個展結束后,我們馬上要進行的是川美系新生代的群展。”
展望2009:
重新評估當代藝術
對于2009年,姜湯預測市場仍有不錯的機會,“當代藝術的重建工作一定會在2009年開始,我們會瞄準新生代的當代藝術,包括近幾年從四川美院等院校出來的年輕藝術家,他們有希望成為中國當代藝術的未來。”
姜湯認為,頂層畫廊選擇現在進行重組是個較好的時機,“當代藝術市場必須重新洗牌,當代藝術必須要有新的探索和方向性的重新建構,而目前當代藝術的降溫正好為這次洗牌提供了較好的外部環境,所以我們才會提出對當代藝術重新進行價值評估,我們還創辦了《頂層》雜志,放大我們的聲音。”
已經出了4期的《頂層》雜志,有兩個特色欄目:“頂層評估報告”與“頂層論壇”。姜湯表示,他們將對市值在100萬元以上的每一個藝術家都進行評判,評估的方法是:參照美術史的脈絡,把藝術家的作品擺進去比較,如果是獨創的,就有價值。如王廣義的作品,是安迪·沃霍的翻版,這在上世紀90年代有意義,但現在再做類似的作品就沒有意義了。
姜湯強調,評估體系有兩個最重要的指標:一、有沒有差異;二、差異的社會價值和文化價值。他還透露,評估機構是獨立的機構,從事藝術家檔案的收集整理。
“當代藝術中有多少垃圾不重要,關鍵是它的方向要正確。”姜湯如是說。
專家支招
應該把眼光放在
真正的中產階層
“中國目前有些畫廊什么都不懂,但膽子卻很大,又投機又短命,這樣的畫廊為數不少,應該被市場清理出去。”上海美術館學術部主任肖小蘭如是說:“現在市場基本停止了,危機讓這個行業冷靜下來了,也許到明年會更清晰地看到缺少了些什么,中國的藝術應該回歸到學術本身,藝術家是如此,畫廊也是如此。”
肖小蘭認為,政府應加強在文化產業方面的引導,對中國畫廊的從業審核應更嚴密,行業協會要發揮作用,如最好能推動畫廊在中國的分類,將僅僅是賣畫、銷售大眾藝術作品的商業畫廊和專注頂級藝術作品的畫廊區分開來等。
在藝術批評家、獨立策展人朱其看來,中國的畫廊應該把眼光放在真正的中產階層,作品價格以2萬元~20萬元為好。“而不是像前兩年,每一個季度就漲一次價。”朱其認為,“現在畫廊要做的是分層,對于藏家有自己的定位,并且不能只賣中國當代藝術,要把眼光放到全世界,至少也是亞洲藝術家和作品。”
朱其認為,轉型有個培養的過程,讓藏家可以購買國外的作品,這樣,畫廊才可能國際化,市場才可能多元化,水準才能提高。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