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聯合國總部專電
來自聯合國的眾多外交官和國際職員于1月21日晚出席了在聯合國總部大樓舉行的“聯合國中國甲骨文書法展”開幕酒會。這個展覽首次在聯合國總部展出了19世紀出土的具有數千年歷史的甲骨文拓片及60幅甲骨文書法作品。3000多年前契刻在龜甲獸骨上的中國古文字、用甲骨文寫成的反映當代中國人審美情趣的書法作品,使100多位來賓猶如穿越了一條時空隧道,親身品味了中國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展覽由中國常駐聯合國代表團、聯合國中國書會、江蘇省甲骨文學會、江蘇省對外文化交流協會、江蘇省文化廳、江蘇省新聞辦、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界聯合會共同主辦。聯合國副秘書長沙祖康,中國常駐聯合國副代表劉振民,聯合國中國書會會長劉震,江蘇對外文化交流協會副會長梁勇,江蘇省甲骨文學會會長徐自學,副會長嚴東籬、朱壽友等嘉賓出席了開幕活動。
沙祖康副秘書長和常駐聯合國副代表劉振民先后在儀式上致辭。兩人盛贊甲骨文書法所蘊藏的深厚的中國文化內涵,甲骨文和甲骨文書法是中華文化長河中“一朵絢麗璀璨的浪花--中國漢字起源于甲骨文,盡管99%中國人不認識甲骨文,但我們仍珍視其對中國漢字和中華文化演進的歷史性貢獻。在5000多年的歷史進程中,中華民族創造了高度的文明,并為人類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這一展覽為各國常駐聯合國的外交官和聯合國工作人員開啟了一扇了解中國燦爛文化的窗口。了解中國的古代歷史,才有助于了解中國的今天”。
徐自學會長在開幕式上說,甲骨文于19世紀末在河南安陽出土,現在出土的甲骨共有15萬片。甲骨文是3000多年前殷商時代王室占卜時契刻在龜甲獸骨上的卜辭和記事的古文字,迄今已出土的單字有5000個左右,是相當成熟的文字體系,有漢字“鼻祖”之稱。江蘇省省會南京在歷史上與河南安陽、首都北京一起被稱為“甲骨文三要地”。江蘇省在建設經濟強省的同時,十分重視傳承國寶“甲骨文化”。江蘇在中國內地第一個成立省級甲骨文學會,并且取得了若干研究成果,為普及和發展甲骨文事業做出了重要貢獻。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