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藝術類專業雜志中,上海有3本由專業出版社出版的雜志,按正式創刊時間,分別是上海文藝出版社1979年就創刊的《藝術世界》、上海書畫出版社2001年創刊的《藝術當代》以及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04年創刊的《大美術》。這3本雜志在近5年藝術市場的盛衰輪回中走了不同的路子,也有了不同的結果。走學術道路還是市場道路。
《藝術當代》的策劃編輯徐可,一聽說記者要把他們的雜志與《大美術》、《藝術世界》放在一起談,就立刻提出了抗議——她認為沒有可比性。那么,這3本雜志的區別在哪里呢?按這3本雜志的自我介紹,《藝術當代》雜志的自我定位,是“中國第一本關注當代藝術的學術期刊”;而幾乎經歷了改革開放30年的《藝術世界》,其雜志定位則是“通俗的綜合性藝術刊物”,“內容包括電影、戲劇、音樂、舞蹈、美術、攝影、工藝美術、建筑、藝術等”;而《大美術》則強調“讓藝術成為生活”,雖然只是美術,但還是定位為普及性刊物。
徐可強調,《藝術當代》從2001年創刊以來就一直堅持學術探索,這與上海書畫出版社的學術特色有關。雜志堅持學術引領的編輯方針,編輯人員擅長的也是學術探討,而不是市場觀察,也不關注市場。她還指出,在雜志創刊時,當代藝術的市場還處在萌芽狀態,大多數人對這個市場還沒有認識。
徐可認為,雜志堅持學術定位,多年的努力帶來了全新的辦刊思路:每期都有有價值的選題,形成了學術特色,通過選擇一批批評家,來建構自己的價值體系。而雜志的這個特點帶來了正面的反饋,雖然是學術性的雜志也有盈利,廣告收入、發行收入逐年增加。因此,2008年雜志從原來的雙月刊改成了月刊,編輯人員由2人增加到4人。這樣就有了更大的版面,可以涉及更多的當代藝術內容、更多的展覽。更重要的是,雙月刊的周期太長,不適應當代藝術的發展節奏。改革刊期后,雜志對當代藝術圈、對市場的影響更大,對廣告、發行有利。
她表示,目前,當代藝術雖然遭遇了市場寒流,但因為雜志的內容重點不是市場,也不涉及市場運作,對雜志的編輯方針影響不大。當然,由于當代藝術市場的萎縮,廣告、發行會有所下降,但在雜志的整體運營上、尤其是辦刊宗旨上都不會發生變化。不過,身兼雜志主編的上海書畫出版社總編輯盧輔圣,在與記者私下閑聊中則表示,雜志的營運肯定會受到市場萎縮的影響,也許會在二三月份或七八月份的淡季中出合刊。
《大美術》2003年9月試刊,到2008年休刊了兩三個月,正好經歷了當代藝術市場盛衰起伏的5年。也許是生逢其時,雜志從其創刊伊始,就采用了市場化的運作,由上海得凱文化藝術傳播有限公司負責廣告經營。出版社的編輯人員負責主要的出版內容,而合作方則運作廣告內容。經過5年的運作,合作方在當前的藝術市場寒流中難以支撐,合作出現了變化。
對此,雜志的主編、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的副總編輯樂堅表示,出版社選擇這樣的合作方式,是對出版社傳統的“托拉斯”體制的改革,與有出版資源、有資金實力的機構合作,重點經營自己的專業特色。這是出版業改革的大趨勢。目前,出版社的開放,不僅限于發行廣告業務,甚至還包括設計。他還透露,他們的合作方還在多方張羅,也許不久《大美術》會再度問世。
至于歷史幾近30年的《藝術世界》,藝術圈與出版圈內都有該刊將改頭換面的傳聞,也許會有藝術雜志中新年第一個大“變臉”。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