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將會從2009年1月13日持續到1月20日。這一展覽是在漫畫家王復羊先生逝世一周年之際,由中國美術家協會漫畫藝委會、北京美術家協會、北京畫院、北京晚報共同舉辦的。展覽精選出能夠代表王復羊先生藝術風格特色的漫畫作品百余件,此外還配合活動印行了《王復羊漫畫作品集》,舉辦“王復羊與新時期的漫畫藝術”學術研討會。這次展覽不僅是對于漫畫家王復羊藝術的一次全面回顧,而且還是對于中國漫畫藝術事業發展的一次反思。
著名漫畫家王復羊,1935年12月出生于遼寧省大連市, 1951年7月畢業于東北魯迅文藝學院美術系,參加工作先后在東北畫報社、北京日報社美術組從事連環畫、漫畫以及插圖創作。作為新中國第一代漫畫家,王復羊的藝術人生是與中國漫畫命運的沉浮聯系在一起的,新中國成立后有一段時期各種政治運動興起,流行“浮夸風”、“假大空”,政治風暴此起彼伏,具有諷刺性、批判性的漫畫藝術也必然遭遇厄運,漫畫藝術瀕臨絕境,王復羊也為之付出了代價,1957年他因為率直耿介、不愿說假話而被打成右派發往青海改造。王復羊最美好的年華灑在了荒蠻的大西北,然而二十余年間他并沒有沉淪,也沒有怨言,同樣辛勤地為黨工作,鐘情于他的漫畫藝術,先后在青海人民出版社、青海文聯任職。1981年他被調回到北京,在北京晚報美術攝影部工作。回京后王復羊以更加飽滿的熱情投入到他所鐘愛的漫畫藝術中,堅持搞創作,又繪制出了許多膾炙人口的佳作。同時他還開辦專刊、組織展賽,教育提攜藝術新秀,擔任過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中國美協漫畫藝術委員會主任、中國新聞漫畫研究會副會長、《中國漫畫》主編、中國少數民族美術促進會會長、北京市文聯副主席、北京美術家協會主席、名譽主席等職,他在北京晚報創建的漫畫畫刊《刺兒梅》在社會上引發廣泛影響。王復羊一生忠于漫畫事業,保持著獨立的社會批判意識與正直道德良心,為我國漫畫事業的發展、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做出了貢獻。
漫畫藝術雅俗共賞、可觀性強,融思想性、趣味性于一體,漫畫創作需要深厚的思想修養和全面的藝術技巧,漫畫家要具有思想家的頭腦與藝術家的技巧,王復羊就是這樣一位漫畫家,他的繪畫技法基礎全面扎實,生活經歷豐富,保持著對于社會的冷靜觀察與思索。他的漫畫藝術緊緊圍繞時政民生,關注社會現實,愛憎分明,揚清激濁,褒揚社會生活中的美好先進事物,鞭笞丑惡現象,畫筆觸及了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像作品《撐面子》對于結婚大搞宴席鋪張浪費社會現象的批評,《老生常談》對于官僚作風文山會海的諷刺,構思巧妙,深刻犀利,這些都弘揚了優秀的道德風尚,宣傳了黨的方針政策,促進了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因為有著深厚的繪畫功底與文化修養,王復羊的漫畫作品題材形式與表現語言是多樣的,既有以線描為主的,借鑒了中國畫筆墨元素,具有傳統中國畫的意味,有的還借用了油畫、水彩畫等藝術語言元素,藝術形象夸張但又不怪異,比如《有問有答》,通俗易懂,形成了雅俗共賞的鮮明風格。王復羊的創作手法是現實主義的,從他的漫畫我們可以返觀改革開放之初我國社會現象與整體狀態,畫筆之中寄予了作者對于社會萬象的褒貶批判,冷嘲熱諷中洋溢著他對國計民生的深切關懷。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