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軍 山中遇雨 68×68cm
近年來,社會的關注點常把“70一代”的水墨藝術作為當代藝術事件中的一個鮮活部分。誠然,無論有關于“70一代”這一概念的界定是否合理,他們的作品是否經得住時間的考驗,這些都無法阻擋年輕藝術家試圖在畫壇展示自我的欲望,“70后”頻頻亮相,呼之欲出。這是當代美術界的一個事實,也是當代文化活動中的一個現象。如果我們把“70后”的水墨探索放到現代中國繪畫發展演進的歷程之中,我們亦可以清晰地感知到——接下來的時代中將有他們的一席之地。
百年社會形態巨變,文化形態也在發生著深刻轉型,傳統的文化形態,已無法完全滿足社會需求。一批批前輩藝術家,置身于當時的文化情境,開始新的探索。例如:在水墨人物畫領域蔣兆和、徐悲鴻等人,借鑒西方素描造型觀念,用中國傳統水墨表現的媒材,進行現實人物寫生與創作。社會現實把藝術家從書齋中拉出來,要求藝術家深入生活、關注現實,鑄熔人文關懷。之后在南方如方增先、周昌谷、吳山明等畫家,在具象寫實人物畫中融入寫意花鳥畫技法,豐富了筆墨的表現形態,強化了東方的水墨情韻。在北方有盧沉、周思聰等畫家。他們的藝術探索,通過自身創作實踐極力推動水墨藝術的現代轉型,對后來水墨藝術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上世紀80年代初至90年代中后期,思想的開放以及新觀念的涌入直接影響了中國藝術。新水墨藝術的探索也正是在這一時期全面開花,在各大美術學院出現了一批實力派水墨畫家,其主力軍就是五六十年代出生的藝術家。他們藝術創作的實踐,以構建獨立的個人繪畫語言為出發點,并以現代都市文化為依托,以西方現代藝術為參照,以傳統水墨材質為媒介,以個我表現為本位,在當代水墨畫領域開創出了一片新的天地。這批藝術家的創作實踐有很強的原創性,他們也正是當今畫壇的重要力量。而這一時期正是“70一代”成長與學習的過程,“70一代”受影響于他們的前輩,但在接受各種藝術觀念的同時仍然保留了自己的選擇。
顯而易見,通過這一梳理過程我們可以發現,現代水墨藝術拓展的接力棒,似乎必然地傳到了“70一代”的手中(在水墨領域“80一代”尚未成型)。水墨藝術的發展無法脫離本土文化精神的支撐。“70一代”水墨藝術家的任務在于:水墨語境的拓展與構筑當代人的人文關懷。“70后”水墨藝術家成長的過程,正是社會極速發展時期: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大眾文化的流行、本位文化的復蘇、藝術方式的多元……這種成長經歷也必然會對藝術家的創作有深遠影響。“70一代”都具備良好的學院背景,又不乏對新觀念的自我判斷。經歷十來年的創作實踐,“70后”已初具面目。他們大都在各大藝術院校從事教學工作,具有較好的穩定平臺,在不久的將來,將是水墨藝術的重要力量。
早在1999年及2000年,兩屆“多向選擇——生于70年代的青年水墨聯展”在中央美院美術館主辦,范迪安撰寫前言并作為學術主持。范先生對于這群青年水墨畫家的展覽給予積極支持并評價頗高。“多向選擇”展覽活動可能是國內較早使用“70一代”這一概念,來擇定參展藝術家的展覽方式。這個展覽有兩個特點:其一是參展畫家年齡限定為70后;其二是多從各大美術學院國畫系科班出身,且以水墨人物畫為主。科班出身使藝術家擁有良好的專業素質,它可以在繼承某些成法的基礎之上,使個人的探索不斷往前延伸;而人物畫又有別于其他畫科,它貼近現實,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是能夠切入當下文化語境的水墨方式。因而,以觀照“人”在當下的生存境遇為主題的藝術創作及其展覽,似乎是切入當下文化較為有效的方式。正如范迪安先生在前言中所說的“從他們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他們這一代對現實的體察方式和對“人”作為繪畫主題的初步認識……他們在筆下人物的塑造中聯系了自己的生活經歷和思考,他們表達的更多是現實中‘具體的人’,是他們感受的具體空間、條件、環境中人的具體形態……他們切入現實與生活的視角有時候是非常生動和別致的。”
自此之后,易英、范迪安先生策劃出版了一個“新藝術的后援——生于70年代的青年藝術家”的畫集,近十年來在北京、武漢、上海、杭州、南京也相繼出現多次有關于“70后”為主題的相關展覽。譬如北京的“傳承與開拓——70年代水墨畫家聯展”,武漢美術文獻主辦的“水墨欲望——70一代中國水墨藝術展”,南京的“學院在線——中國‘生于70年代’水墨畫家2008提名展”,上海的“水墨狀態——聚焦70后”等等。當代文化情境之中的“70后”水墨,更關注跟自己有關的話題,貼近自我的生活方式,從小的感受出發,注重細膩的生活情結。70后水墨畫家在選取自己的繪畫方式與主題時,一方面從水墨材質本身出發,從材質語匯豐富的表達之中,構筑語言圖式的精神內涵。而另一方面又從藝術家個人的心性與文化體驗著手。它們傳達了當代人對傳統語匯的全新感受。從個人的生活情景著手,直面現實,凸顯問題,有所指向,并努力在傳統媒材之上拓展新的水墨語境。在當代的新生活之中似乎有著無窮盡的選擇,這直接導致了畫面效果與精神指向的多元。水墨藝術在當代的多元以及豐富的表現樣式的探索,必定會促進這一門類的繁盛。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