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早已不再是二十年前的紐約,美國自由主義思潮的前哨陣地東村面貌已經完全改變,但艾未未正在北京三影堂舉行的“1983-1993”攝影展中的這些作品記錄了當年紐約東村的詩歌朗誦會、湯姆金斯(TOMPKINS)公園廣場的暴亂、假發節上男扮女裝的男子同性戀者以及來自中國的有影響的藝術家和作家等。雖然踏準了近期越來越熱的上世紀80年代回首風潮的熱點,但紐約的上世紀80年代在艾未未的鏡頭中只是一種自然的發生和自然的需要。
作為一位重要的中國當代藝術家,艾未未以雕塑、裝置和建筑而聞名,三影堂的灰色建筑設計便是出自艾未未之手。但攝影在他的藝術創作實踐當中也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他對攝影有著獨到的見解,也曾經用攝影來創作藝術作品。1993年、1994年回國的時候,艾未未便與三影堂的創辦者榮榮相識,三影堂成立之前,艾未未的個人攝影展便已早早定下。
此次參展照片全部是黑白攝影,經過兩年多的選擇,榮榮和映里從艾未未15年積攢下的350多個膠卷,1萬多個畫面中選出200多張照片——那些難以辨認的面孔,地點,藝術作品和活動。“主題其實可以有很多種,各種角度的觀看都是有道理的”,參與展覽前期工作的張黎說,“但艾未未的照片中有肖像作品,有自己的創作,日常生活、社會實踐、當地文化人、國內訪問學者的到來都是他的拍攝主體。他沒有選擇特別戲劇性的畫面。”采用平實的角度也是尊重艾未未自己的意見和想法,用光的技術,內容的深刻與否,都不是選擇的標準。
在紐約,艾未未體驗到純粹的個人自由以及十二年海外生活的無聊厭倦,無所事事。然而每到一處,相機時常陪伴在他身邊,揭示了透過他的雙眼所看到的世界,以及他的觀念藝術實踐的肇始。兩年多來,三影堂攝影藝術中心小心謹慎地通過廣泛深入的研究和挑選,艾未未在紐約生活的那些撲朔迷離的片斷逐漸匯聚在一起,一幅成形之中的藝術家的肖像也浮現了出來。
據悉,本次展覽將進行到4月,之后,艾未未會將一部分作品留給三影堂。
作者的話
艾未未
這些照片,是我在紐約的1983年至回到北京的1994年拍攝的,前后十年的時間。那時我沒有什么事情可做,總是閑著,隨手拍了一些遇見的事,去過的地方,熟悉的人,我的周圍的住地、街道和城市,打發每天的閑散時間。
一晃20年過去,紐約已經不是當年的紐約,下東城的東村的面貌全變,照片中的很多人已經不在世,當年常在一起的人,也早已面貌全非,不再親近往來,不再是朋友,各奔東西。這里所涉及的人,大多并不知道有這些照片存在。今天,平淡地面對過去,它們都不再真實。既確定而又不真實,畢竟任何的現實都是變化中的事實,是漫長的時間中不確定的片刻,現在總是覆蓋著過去,未來也不將理會今天。
我陸續整理出一些照片,不是為了記憶,它不重要,那段走過來的路,不必是那一條,也可能走向另外一方。那些曾認識的人,也大可不必認識,人性本身孤獨,一起時或許快樂溫暖,之后想起來難免可疑。我整理它們,是因為這些圖像本身始終是一個真實的物質存在,那些游離在相紙上的化學物質固定一處,不再游離,在黑暗中形成了秩序。它們在我這里,它所涉及的人和事件,包括我的過去,早已不重要了。
生活在過去的50年中,很像是一片落葉,沒有目的沒有方向,但最終還是會落在某個角落。圖片出現的方式和秩序也會是如此,雜亂無章的,有些思路好像只有混亂時才可以清晰。
今天我依然手不離相機,習慣性地按下快門。應該說明的是,我既無興趣于攝影,也不太在意所拍之物,它始終是與我的存在并行的另一個現實,每當再看到這些照片,總是發現陌生感大于熟悉感。
艾未未“1983-1993”攝影展北京開幕
艾未未“1983-1993”攝影展北京開幕
艾未未“1983-1993”攝影展北京開幕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