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魯迅像(版畫)趙延年
初次見到趙老師是在他的家里。我們還在門外,已看到一位清瘦的老人迎面向我們走來,和藹,慈愛。趙老師給人感覺很江南,一股文人書生的味道。令人不免詫異,這清秀儒雅的身體里怎會有如此的激情,能產生有如《搶米》、《起來!饑寒交迫的奴隸》等感情充沛,充滿張力和沖擊力的版畫作品?
拜讀趙老師的版畫作品,我們這個時代的青年是很難能完全理解里面所包含的情感的。因為有人說:畢竟我們生活在一個浮躁的年代,一個物質戰勝精神的年代。而那一代人充滿理想、充滿熱情的追求,對我們來說已經很有些陌生。但是他們真摯的情感卻依然深深感動著我們。在趙老師的作品里,處處流露出對祖國、對人民的熱愛以及對苦難的憤怒和同情。這份感情絕對是真誠的。在談話中,我們時常為趙老師的赤子之情所打動。趙老師說:“藝術作品只有和時代脈搏緊緊相連,才有它真正的生命力。而能否相連,關鍵在于作者是否是以真誠的心態去認真對待社會生活,從中產生真感受、動真感情。一切藝術技巧都是為了最充分地表現出這種動人的情緒,使作品具有藝術魅力?!?BR>
趙老師出生于20世紀20年代的舊中國。對那個時期人民的疾苦和理想有著深刻的體會。
追溯到1937年8月,上海爆發抗日戰爭(當時他家和學校都在租界里)。三個月后上海淪陷??粗癃b獰的日本兵,趙延年再也無法安靜地在教室里畫素描!面臨民族存亡生死攸關的時刻,年輕的趙延年毅然參加了抗日活動。1940年他離滬赴內地,1941年起在廣東參加工作,從此踏入社會。時年17歲。此后他創作了不少反映抗戰時期人民痛苦生活的作品。1944年20歲時創作的《負木者》,入選“抗戰八年木刻展”,并被編入《抗戰八年木刻選》畫冊,在作者介紹中被譽為“我國木刻界最年輕的奇才”。

搶米(版畫)趙延年
1946年秋趙老師回到上海。自此在滬參與“中華全國木刻協會”的活動,用木刻作為武器來表現人民的斗爭以及所遭受的災難。如《搶米》、《棄嬰》、《想起……了……》、《攤販的悲哀》等等。趙老師談到創作《搶米》的情景:那時“國統區”由于通貨膨脹,物資極度匱乏。尤其對于賴以維系生命的糧食,由于政府腐敗無能,奸商大肆囤貨積居,使糧價飛漲暴漲,更是引起人們一片恐慌。那天他經過一家米店,正好看見發生了搶米——幾百號人呼叫著、像發了瘋一樣向關著的米店撲去……這一幕在他心中留下無法磨滅的印象。于是有了1947年創作的《搶米》這一轟動經典的作品。2001年春,一位上海老太太在趙老師的作品展覽中看到《搶米》,激動萬分地說:是格!是格! 當時就是迭格樣子!趙老師的木刻交響曲,會使人在那種特殊氛圍的感染下,閃回人生曾經擁有過的激情年代,讓人們回想當時的理想和痛苦;也會使善于遺忘和敢于遺忘的,在浮華中浸泡并已經習慣于吐納浮華的人,虛不受補。感情真摯的東西總是能打動人的。
趙老師是中國現代木刻藝術大師之一。他的作品以黑白木刻為主,成就非凡,他是我國黑白木刻的一面旗幟,是我國版畫界鉆研魯迅作品最為深刻、實踐魯迅木刻教言最為勤奮、獲得藝術成就也最為突出的藝術家。1991年,榮獲中國美術家協會、中國版畫家協會聯合頒發的中國版畫界最高榮譽——“中國新興版畫杰出貢獻獎”;第二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向他頒發“文化藝術事業突出貢獻獎”;2002年浙江省又授予他“有突出貢獻的老文藝家金質獎章”。

黑白木刻不藉花哨的外表炫人,質樸有力,最能顯出作者的功力。它是木刻版畫的特別藝術語言,也是魯迅所說具有感人最深的“力之美”的特點。趙老師的黑白木刻是獨具—格的。他很成功地處理畫面的黑白對比關系,因而產生豐富而和諧的節奏,李樺先生說“欣賞他的木刻好像聽到一首莫扎特的樂章,感到十分愉快”。
魯迅認為,刻木刻要“放刀直干”。趙老師的黑白木刻便是發揮這種放刀直干的精神,因而他十分重視木刻所獨具的“刀味”與“木趣”,還有印刷的技巧等。
趙老師的木刻以風格強悍著稱。專家評論,在這一點上,中國的版畫界幾乎無人能與其比肩。在他上世紀六十年代成熟期后的作品之中,充分體現了魯迅倡導的“有力有美”精神。他遵循魯迅的“創作版畫”的原則,“不模仿、不復刻,作者捏刀向木,直刻下去”,“那精神,惟以鐵筆刻石章者,仿佛近之”。他的畫面呈現的是陽剛之美,豪放之美,但不“流于粗陋”。趙老師追求的正是魯迅所說的“放刀直干”,但那痛快沉著的刀痕總是準確地依附在堅實的造型上,稍許不妥,便棄之重刻,因而,他的木刻總給人以一種雕塑般的厚重感。
趙老師在專業教學中,還創造性地在課堂內進行木刻寫生訓練:面對模特,直接用刀在木版上刻作人物頭像、人體等。這樣的訓練,使學生們對如何觀察對象、如何運刀、如何把握整體藝術的表現,有非常直觀和明顯的教學效果。
最后,趙老師關照我們年輕人:對生活要學會觀察,注意積累。一定要打好堅實的繪畫基礎功底。當生活中有不同感受時,用自己的創作方式把感情充分表達出來。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