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藝術的落后現實和其進步機會,又是一幣之兩面。正是改革開放之后,中國經濟社會的突飛猛進,才使我們有條件認識到它的理論落后或不合時宜的一面。而其卓越成績也主要體現在跨學科理論探索方向上。也就是發生在諸學科之交接和互動的地段上。抽象藝術及其實驗性藝術,實際上在這些“跨學科地段”發生的學術理論變革,恰恰是現當代藝術最重要的進展部分。令人感到矛盾和遺憾的是這些重要學術進展特別是理論價值較高的進展,往往又是體制內各學科主流所不夠了解的。抽象藝術不同于具象藝術,需要來自不同學科綜合性的知識儲備,這一點往往不為學科主流所知悉。新興的抽象主義,又往往不為“老派”專家或屬于舊時期的專家們所理解。所謂“第三空間”抽象藝術,不僅是感性的認識,更多的是理性的。此理論部分,如認識論和方法論都與傳統的學科藝術不同,這正是當代藝術在在創作和理論發展中變化最大`最應加以重新研習和重視的部分。
從“后現代”重返“現代主義”的重要性,還遠遠未被中外批評界那些堅持各學科本位主義的學者所認識,按照寫實主義長期沿用的理論框架和方法習慣,都會被學科同業認為是唯一正確的方向,政治波普曾經革命性地沖出了這個藩籬,但是對于抽象藝術的靈性空間還是很少有人理解,因此,抽象藝術家面對的是時代性挑戰及其自我革新的任務。
我本人因為是“非科班出身”的獨立研習者,所以在新時期不受學科本位主義約束,數十年來,反而幸運地能夠自由地面對學術問題本身。從一九九四年考察西方,接觸國外資訊起,就立即跨入了20世紀60年代以來西方人文科學學科理論發展和現代主義發展的新潮流,并認識到它的重要時代意義。
80年代如果說是我投入實驗藝術學習和研究的時期,90年代則是我將跨學科實踐擴大到跨文化方向的時期。進入21世紀,則是我朝向人類多維現實,印證學理的時期。對我個人而言,通過做展覽、發表文章、召開研討會,在圈子內,也就自然會有“學際摩擦”和“人際摩擦”。新時期,三十年的創作實踐之學術生涯,是與新時期新型人文科學理論同步研究的。實際上這是一個不應該陌生的概念:學術心術學,用于創作抽象畫是一種心法。心法來源于心正。心正是要你在人已之間“心術”端正(面對人利用,排斥,獨霸,掩美,剽竊均為其反例),這一點直接關系到中國當代藝術前進的根本條件,20世紀80年代大家一窩蜂地追逐西洋,是為了“求真”,還是為了“爭比”?如系前者,就較易做到“已欲達而達人”,而不是在學術活動和人際關系上隨處搞小動作,結果新知新學成為爭名逐利的手段。今日情況亦然。外國人一切靠外在的“法制化”,我們則不妨在特定層次上認識孔子所言“民勉而無恥”之舊義。這個有關心術問題的“祖訓”實際上已經關系到人類人文科學,藝術現代化革新之根本:學術實踐是為了“共同求真”,還是為了各自變相的求“榮華富貴”。今天全球商業化大潮棄傳統人文價值于不顧,紛紛倡導“恭喜發財”,也就成了全世界公然鼓勵追求違孔的“名利”二字,其心其術也就更加易于導致在學術界鼓勵黨同異伐和唯勝是求了。
本作品集的主要部分是十幾年來我對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神關系的反思系列,概括之題名為“靈空”,即個人性的靈性心理空間。旨在新時期要更加警惕學術權威性意識和學術偶像化慣習。我們大家都是學術集體事業上的“開始者”和“探索者”,我們的最高信仰,都應該是針對于理性、真理、理想這樣的“一般性理念”,而不必將其動輒附著于諸個別實體。雖然我們的直接目的是提升本國的藝術學術事業,其參照范圍和更高目標相關于全人類的藝術學術事業。如何檢視現代,也應如何檢視古代;如何檢視中國,也應如何檢視外國。現代由于歷史的偶然性,“落后的”現當代藝術界,突然有可能承擔起,不僅在本國而且在全世界,參與開創現當代藝術新局面的時代重任。這是我們在表面上不利的客觀條件下,被命運“辨證”加予的神圣民族使命。中國傳統倫理精神,就是在逆境中奮起與升揚的“勇者精神”我愿以此與有仁者共勉。
2008-10-9
于北京環鐵藝術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