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其
持續三年的當代藝術市場的泡沫,隨著美國金融危機的到來,戲劇性地提前進入了重新洗牌和擠泡沫的階段。
無論是秋拍作品的流標和起拍價的大幅度下降,還是798畫廊的銷售困境以及壓縮開支,所有這一切意味著這場市場寒冬來得比之前預想得要殘酷的多。盡管有一些業內人士認為也許到明年五月份情況轉好,但這其中不免有自我安慰的成分,實際上市場的寒冬也許至少要持續幾年。
盡管一些拍賣和市場經紀的代言人今年一直高唱中國藝術市場將繼續會一路走好,但上半年的春季拍賣實際上已經出現頹勢,只是一些市場炒盤手試圖拼命維持市場輿論。市場本來將以斜坡的方式下滑,炒家也有可能在每一次下滑階段逐漸將手里的高價作品出貨給新買家。但是金融危機使斜坡下滑突然變成了高空跳水,炒家幾乎連拋盤的時間余地也沒有。
當代藝術的下滑趨勢即使沒有這場美國金融危機,下滑趨勢也是不可避免的,只是金融危機提前加速了市場下滑。中國過去三年的藝術市場主要是投機市場,之所以產生大量藝術品交易,并不是因為大部分買家出于收藏,而是主要出于投機,還有很大一部分是出于投資。所謂投機是說藝術品購買在二三年內就出手的,投資是說藝術品購買是準備五年左右出手的。
最近一個多月出現的市場危機特征是畫廊和拍賣銷售雙雙處于緊急停滯狀態,總體原因是:過去三年的藝術品交易急劇上升大部分是投機和投資性購買,真正的收藏性購買比例很小。這好比大家都在囤積貨物,各種銷售點(畫廊)也設好了,藝術品價格也炒得很高了,就等藏家上門來買東西,但是發現沒有多少藏家來賣東西,大家碰到的都是想把作品賣出去的人。
近三年的藝術市場實際上已經潛伏著諸多內在危機,主要表現在:過去三年整個市場沒有注重培養收藏家,藝術品(主要是寫實油畫)價格上升速度太快,拍賣市場任意的價格炒作不僅破壞了市場誠信,也帶動了各種層次藝術品價格的普遍上升,價格過快上漲迅速超出一般的中產階級收藏能力,從而未能形成真正的中產階級收藏群體。市場因為大量的投機和投資性購買使得一大部分不錯的藝術家進入訂單生產階段,從而導致藝術品水準的下降,并帶動了藝術界的拜金主義和藝術的商業化,使得當代藝術整體水準下滑,基本上只是過去藝術風格的重復模仿,沒有什么新的藝術語言和觀念突破,這讓近三年加入并逐漸學會鑒賞的本來不多的新收藏家也開始減少購買和降低收藏熱情。
在收藏家減少購買的前提下,炒家在沒有把過去三年囤積的貨物賣掉一部分之前,也不可能再繼續囤積大量作品。所以,即使沒有金融危機的發生,當代藝術市場的下滑和重新洗牌也會發生,只是金融危機加速了這種下滑速度,并導致大量交易戲劇性地驟然中斷。它的直接原因是:大量投機性炒家和投資性買家都實際上在藝術以外的經濟領域也有經營,而中國在過去三年的經濟泡沫期間,大部分的經營者都是負債融資率達到300%到400%,而國外成熟的經濟體系中企業家的負債融資率一般才30%到40%。這也就是為什么中國目前中小民營企業在資金鏈和銷售鏈中斷后大量倒閉的原因,當代藝術市場的情況也與此類似,大量炒家和買家在金融危機下資金鏈和銷售鏈雙雙中斷,市場就出現“休克性”的停滯狀態。
所以,中國當代藝術市場目前的休克性狀態,是由于過去三年過度投機性膨脹埋下的危機在金融危機提前爆發的結果。如果比對一下歐美、香港及東南亞和中國大陸三個藝術市場,就會發現這三個市場的總體傾向是:歐美屬于收藏性市場,金融危機并沒有太大影響歐美的藝術市場,因為歐美真正有錢人的財富不會因為金融危機而影響購買藝術品,他也不會大量購買,喜歡了就會購買,也不會占據他財富中的很大比例;香港和東南亞主要屬于投資性購買,所以這次香港蘇富比成交率下降,但還是會有一部分交易,這主要是這一地區的藝術投資人的負債融資率不是很高,金融危機對一部分投資人的影響未必很大。
但這次金融危機對中國的藝術投資人和買家的影響卻非常大,更何況過去三年的藝術市場實際上已經透支了后面五年的購買力。本來中國的藝術市場基本上是在消費本國近三年創作的藝術品,不是一個購買全球藝術品的市場。在三年內怎么可能突然產生數十萬件優秀藝術品,這就必定意味著如此三年涌出的藝術品數量,大部分作品是重復模仿和趕制,只是類似于市場炒作的籌碼,真正能在未來藝術史上留下的作品占5%已經相當不錯了。
在金融危機出現之前,當代藝術市場的結構性缺陷和深層問題已經章顯,比如基礎性的藝術教育、藝術史基礎研究和以基金會為背景的原創藝術生態沒有建立起來,市場結構過于單一集中在寫實油畫領域,這一品種的世界性發展和真正的高級別國際性收藏是有限的,市場所能提供的優秀作品以及年輕藝術家和中產階級收藏家的培養基本上沒有展開,市場游戲規則混亂,市場價格不是以學術評價為基礎,尤其是拍賣行過度參與、引導和操縱一級市場的走向和價格,嚴重傷害和擠壓了畫廊一級市場的生存空間。就是沒有金融危機,當代藝術市場也會結構失衡和后勁不足。
當代藝術市場在過去三年盡管進來了大量藝術資本,但大部分都是用于交易領域,作為一個藝術市場的基礎投入沒有受到資金支持,這使得中產階級和收藏家的藝術啟蒙教育、藝術學院的課程和教材體系、國外的藝術理論翻譯和國內的藝術史研究都沒有真正推進,這使得整個市場體系近三年加入的參與群體70%實際上都是不懂藝術,年輕藝術家的知識背景和藝術訓練沒有什么實質上的進步,都是在靠本能和模仿語言做藝術,藝術史研究也未能為市場提供學術評價的參照系。拍賣市場的過度的“天價做局”和商業化傾向,導致了市場誠信的喪失,助長了藝術領域的拜金主義和精神虛無主義。這直接破壞了市場和創作的基本生態。
藝術市場對寫實油畫的過度炒作使得藝術資本在戰略上支持了一種并沒有可能達到世界性藝術水準的創作結構,也沒有為未來中國搶占創造性的文化戰略制高點和形成新藝術潮流打下一種生態基礎。從而錯過了一次透過藝術資本達到文化戰略推進的機會。
從總體上看,近三年的藝術市場泡沫也許是中國藝術轉型必經的一次成長過程。這次市場危機可能會持續二到三年,殘酷的市場洗牌在所難免,但這不是說藝術市場和中國的藝術體系的建設會因此停止。這一輪的重新洗牌會淘汰一批不合格的藝術家、畫廊、拍賣行和藝術媒體,藝術資源會向真正進行藝術探索和市場規范的優秀群體和機構集中,中國藝術的未來還是必然看好的長期趨勢,我們沒有理由對此失去信心。
2008年11月3日寫于望京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