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中國藝術市場的新銳藝術力量代表,韋嘉在今年10月的香港蘇富比秋拍上,又創下了新紀錄。
展廳內,所有作品按照創作年代的時序呈現。由于早期更多是石版畫創作,作品從繪畫語言來看有明顯的版畫影響痕跡。“石版靠的就是表面的顆粒與眾不同,能夠出現一種粗得有點像磨砂玻璃的效果。顏色都是層層套疊,達到比較厚重的色彩關系。”后期的作品,韋嘉把創作的重心從石版轉向布面丙烯。一方面是為了追求繪畫性的呈現,實現創作的自由;另一方面也是因為有了新的訴求:對安全感的探討。
無論是《大衛》系列里稚嫩又孤僻的大力士幼男,還是《刺青》系列里懵懂或歇斯底里的男孩,《白頭到老》系列中憂郁又略顯無助的少年……韋嘉的畫面里經常出現一個男孩。他們幾乎都是裸著身體,眼神哀怨又犀利,像帶有卡通氣息的青春殘酷系列。看看畫作,再看看身邊的藝術家,覺得那就是韋嘉活在作品里。不過,他卻不對這一形象有任何界定:“很多人覺得這個裸體男孩是我自己,但是我并沒覺得這個形象是我,可我們肯定彼此認識。他往往是一個感覺沒長大的小孩兒,或許他代表的是一種心態,而不是一個特定的人。”
看他的畫,想不安靜都不行。哪怕是樹上的烏鴉群(作品《Say Goodbye》),也在一種曖昧又危險的紅色背景中讀出一種尤其的靜謐感。一只回頭的烏鴉,竟然又是那個小男孩,像披著黑羽的幼巫。說安靜,是因為他的畫中總是傳達出一種揮之不去的孤獨感,甚至極淺的灰色情緒。對此,韋嘉坦言源自自己真實的孤獨感:“我就是始終覺得人就是很孤獨,表面上你可以過一種很豐富的生活,但其實你會發現生命中間的所有問題都得你獨自來面對。”難道,國際那些藏家花高價就是想買這種調調?策展人房方認為,在韋嘉具有浪漫氣質的畫面背后,其實既有對另一個真實自我的關照,也能看出漸漸地邁向對死亡和人性普遍意義的關注。當然技巧和意境并重,在那些紛亂無章法的自由筆觸中,似乎看到曾梵志的感覺。
韋嘉個展:曾梵志的氣質映照
韋嘉個展:曾梵志的氣質映照
韋嘉個展:曾梵志的氣質映照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