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起復詔》手卷及拓片

宋高宗《起復詔》

杭州岳廟外景

岳廟公展的新聞發(fā)布會現(xiàn)場
一件曾長期貯藏于杭州岳廟、集藝術價值與文物價值于一身的宋高宗勅岳飛《起復詔》,在離開岳廟近一個世紀后,將于12月15-16日重返岳廟進行公展。作為現(xiàn)在岳廟碑廊中《起復詔》碑刻的母本,這件《起復詔》自乾隆60年(1795)第一次公開亮相以來,就因其極高的史料價值和藝術價值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強烈關注。
《起復詔》手卷由引首、畫心(起復詔)和跋文三個部分組成。其中畫心縱30厘米,橫55厘米,朱砂手繪五爪云龍紋棉料紙本,內容為宋高宗紹興六年(1136)敕岳飛《起復詔》,草書十四行,行字不等,款署“紹興六年五月二十八日,皇帝書賜岳飛”, 鈐篆書朱文“書詔之寶”印,為清嘉慶元年原裝原裱,自乾隆晚年由岳氏后裔披露以來長期歸藏杭州岳廟,是一件殊為難得的珍貴歷史遺物。
《起復詔》原為岳飛后裔世守之物,長期貯藏在杭州岳王祠(即今岳廟),秘不示人。乾隆六十年(1795),浙江布政使汪志伊在敬謁岳王祠時,從岳氏后裔手中第一次見到了這件稀世之寶。汪志伊擔心其歲久磨損,便命工匠將其刻為石碑,并寫下了近二百字的觀跋。此后,時任朝廷要職的翁方綱、秦瀛、謝啟昆先后拜觀了《起復詔》并作長詩題跋。嘉慶元年,《起復詔》被裝裱成卷,并預留了長長的拖尾紙,總長1131厘米。此后一百數(shù)十年間,凡來杭州敬謁岳王祠的各界名士,在觀瞻《起復詔》之后紛紛題寫觀跋。阮元、張曾太(題寫引首)、孫星衍、嚴元照、許宗彥、馮培、梁同書、段玉裁、諸宗元、吳昌碩、康有為、曾熙、黃元秀、張善孖、張大千等70余位歷史名人都在此留下了墨寶。
咸豐十年(1860)太平軍攻入杭城,《起復詔》從岳氏后人手中遺落,直至光緒四年(1878),才重新獲歸岳氏后裔岳介生。民國初年(1918年前),此卷為辛亥革命元老黃元秀重值購得,之后歸藏上海大收藏家吳普心。建國前夕,吳普心赴臺灣,包括《起復詔》在內的大量珍貴藏品從此流落海外。1986年,《起復詔》出現(xiàn)在美國舉行的蘇富比拍賣會上,被香港某著名收藏家競拍購回。
作為西泠印社08秋季藝術品拍賣會中的一件重要拍品,《起復詔》將于09年1月2日進行拍賣。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