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作品展現了艾未未眼中1980年代的紐約,形形色色的社會生活、藝術活動、他身邊的人和事,不僅記錄了一個時代的變化,而且揭示了透過艾未未的眼睛所看到的世界,追蹤他觀念藝術實踐的起點。
作為一位重要的中國當代藝術家,艾未未以其雕塑、裝置和建筑而聞名,但攝影在他的藝術創作實踐當中也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他對攝影有著獨到的見解,也曾經用攝影來創作藝術作品。
這些照片是對他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所作的紀錄,帶著那個時代特有的烙印。它們并不是艾未未整個生活的編年史紀錄,而是紀錄了他周圍的場景,揭示了他當時的思考和態度。無論對他個人而言,還是就當代藝術來說,這些照片是一部珍貴的視覺歷史。
作者的話
這些照片,是我在紐約1983年至回到北京的1994年拍攝的,前后十年的時間。那時我沒有什么事情可做,總是閑著,隨手拍了一些遇見的事,去過的地方,熟悉的人,我的周圍的住地、街道和城市,打發每天的閑散時間。
一晃20年過去,紐約已經不是當年的紐約,下東城的東村的面貌全變,照片中的很多人已經不在世,當年常在一起的人,也早已面貌全非,不再親近往來,不再是朋友,各奔東西。這里所涉及的人,大多并不知道有這些照片存在。今天,平淡的面對過去,它們都不再真實。既確定而又不真實,畢竟任何的現實都是變化中的事實,是漫長的時間中不確定的片刻,現在總是覆蓋著過去,未來也不將理會今天。
我陸續整理出一些照片,不是為了記憶,它不重要,那段走過來的路,不必是那一條,也可能走向另外一方。那些曾認識的人,也大可不必認識,人性本身孤獨,一起時或許快樂溫暖,之后想起來難免可疑。我整理它們,是因為這些圖像本身始終是一個真實的物質存在,那些游離在相紙上的化學物質固定一處,不再游離,在黑暗中形成了秩序。它們在我這里,它所涉及的人和事件,包括我的過去,早已不重要了。
生活在過去的50年中,很像是一片落葉,沒有目的沒有方向,但最終還是會落在某個角落。圖片出現的方式和秩序也會是如此,雜亂無章的,有些思路好像只有混亂時才可以清晰。
今天我依然手不離相機,習慣性的按下快門。應該說明的是,我既無興趣于攝影,也不太在意所拍之物,它始終是與我的存在并行的另一個現實,每當再看到這些照片,總是發現陌生感大于熟悉感。(艾未未)
整理和保存這些作品,對于三影堂呈現中國攝影歷史這一使命而言是至關重要的。早在三影堂攝影藝術中心成立之先,創辦人榮榮和映里即已開始與艾未未探討這批照片的展覽與出版。展覽將持續到2009年4月。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