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策 展 人: 鮑棟
展覽時間: 2008-12-20~2009-02-08
展覽地點: 瑪吉畫廊:北京市朝陽區酒仙橋路4號798藝術區E06
參展人員: 鄧漪夫、郭鴻蔚、蔣建軍、金江波、金石、劉窗、楊心廣、蘇文祥、王光樂、王思順
如果說,哲學源于驚異,那么最初的驚異實際上源自于一個問題“這是什么?”,“這”的更確切的含義指的是“這個東西”,即某物(物品、符號、身體……)。因此,可以說哲學源于——甚至根本上就是——“物是什么”這個問題,而對這個問題的回答也已經對“我是什么”的回答。
對物的思考幾乎貫穿了整個哲學史,當然在不同的階段,物有著不同的身份和定義,無法在此逐一詳述。從整體上而言,從古典時期的本體論哲學一直到啟蒙時期的主體性哲學,物都是被派生、被宰制的客體,一直處在某種從屬結構中。這種情形一直到尼采之后的哲學中才有所改變,物逐漸獲得了自身的決定性,伴隨著對形而上學的拆解,人們開始意識到了身體、能指、無意識的在場,也逐漸打破了建立主體形而上學的企圖。如果說哲學史的前半段一直是在建立一種主體的同一性哲學的話,那么后半段就是在借助于物的力量去質疑、批判、顛覆這種同一性哲學。
在藝術史中,也可以發現這樣一種現象,即從現代主義以來,藝術史的歷次變革與調整或多或少、或隱或顯地與對物性的關注與投入有關,對這一現象的梳理足以形成一部藝術史專著。但是在這里,我們只能嘗試性地在這一主題下討論一部分中國藝術家及他們的作品,而之所以選擇這些藝術家,是因為他們的作品可以引發以下幾個與“物”相關的問題:物是什么,物如何出場,這種出場與藝術有什么關系,物與人、物與社會的關系是什么,這些問題都可以歸納到對物性(Thinghood)的抽象思考與具體呈現上。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