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寧波經典2007迎春藝術品拍賣會(資料照片)。
【核心提示】
從當初專門拍賣衣服鞋帽的“衣莊”,到現在的年營業額上億元的現代化拍賣公司,改革開放30年來,寧波的拍賣行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如今,不良資產在拍賣行里得到盤活,市民也能花更少的錢在這里淘到稱心的便宜貨。現代的拍賣業對推動寧波經濟發展正發揮著積極的作用。
【人物名片】
講述人:畢紅,寧波華誠拍賣有限公司董事長。
講述人:黃季凡,寧波市商品拍賣有限公司總經理。
講述人:孫克昶,東方拍賣公司董事長。
講述人:畢偉,寧波華誠拍賣有限公司總經理、拍賣師。
講述人:張孝忠,寧波市拍賣行業協業秘書處工作人員。
【專家點評】
寧波市貿易局營銷管理處處長鄭為高:
舊社會中的“典當業”把“滿當”的物品也是以“拍賣”的方式轉給“提莊”,“提莊”把物品分類后再賣給不同行業。“絕當”物中大多數是衣著,專業從事典當業中衣著買賣的稱“衣莊”,“衣莊”把這類舊衣服售賣給消費者的時候,也以“拍賣”方式叫賣。以前寧波的“衣莊”大多在東渡路,規模較小,與現代的“拍賣行”不可同日而語。
寧波的拍賣行業起步較早,真正復蘇于上世紀90年代中后期,進入新世紀后得到了快速發展,其中2001年到2004年是寧波拍賣業發展最快的時期,每年幾乎都有10家左右的拍賣企業成立。
據統計,2007年年底全市共有37家有獨立法人地位的拍賣企業,其中16家成交額上億元的企業掌握著90%以上的市場份額。2007年,寧波共舉辦各類拍賣會922次,年成交總額92.54億元,傭金總額8428萬元。
當初競拍很容易水漲船高
黃季凡1997年入行,是中國第一批取得資格證書的注冊拍賣師。“在我剛入行的時候,拍賣師還沒有資格證書。所以我們起步都是靠現場觀摩,學習人家是怎么主持拍賣的。有一陣子,只要寧波有拍賣會,我都會去看。還經常去上海、杭州的拍賣會現場。”
“我第一次主持拍賣會是1997年4月,是海關罰沒的走私車拍賣。我記得很清楚,15輛車子,2個多小時,拍出了480多萬元。當時來了130多人,很多是代表單位來競拍的,也有私營業主。一輛凌志轎車,從二十幾萬起拍,拍了53萬元。那15輛車子,成交價基本上比起拍價要翻一番。當時的競拍人很容易被現場的氣氛感染,很多人原本是想到拍賣會來淘便宜貨,但是一激動,就把價格拍上去了。像那輛凌志轎車,如果是新車也就80來萬元,但那輛是開過的二手車,居然也拍到了53萬元,并不算撿到了‘便宜’。”
在黃季凡的記憶中,印象較深的還有一場拍賣會,是1997年下半年舉行的城隍廟商鋪拍賣,成交價達到3.1萬元/平方米,幾乎創下了當時商鋪價格的最高紀錄。
拍賣師干的也是“體力活”
1997年《拍賣法》頒布實施后,國家開始對拍賣師實行統一的注冊考試,拍賣師由此正式成為一個職業。與黃季凡一樣,畢偉也是國內第一批取得資格證的注冊拍賣師。
“隨著拍賣行業的發展,拍賣會的硬件條件也明顯提高。”畢偉介紹,以前要拍賣一塊房產,最多只能在現場提供項目的照片,現在則可以通過電子顯示屏幕,多方位顯示被拍項目的地理位置、周邊情況、總面積、外觀圖等,讓競拍者看得更直觀。同時,競拍者每次叫價的成交價格,也可以通過電子顯示牌實時顯示。
隨著寧波的對外開放程度越來越高,參與拍賣的買家可能來自世界各地,因此拍賣行業的硬件條件也及時更新。如今在拍賣會上,主持人報出人民幣的價格以后,電子顯示屏上也會實時顯示美元、歐元等主要貨幣的結算價格,方便參考。
“合格的拍賣師要對拍賣標的熟悉,當競買人現場提問的時候,要應對得來,對有關政策也要熟悉,比如拍賣汽車,你得知道汽車的報廢年限,有關稅收等。報價要流利、口齒要清晰,精力必須絕對集中。”黃季凡說,做拍賣師也是體力活,1999年二號橋市場攤位拍賣的時候,他就連續站了8個多小時。
市民淘便宜貨越來越理性
“10年前在拍賣公司舉行的拍賣會上,很少能看到普通市民的身影,因為很多市民對拍賣不了解,來參加的多是一些中介機構和有眼光的個體投資客戶。”寧波華誠拍賣有限公司董事長畢紅介紹,上世紀90年代末,因為很多人對拍賣行業不了解,拍賣的東西沒人要的情況經常發生,比如房產等。但也就是那個時候,一批有眼光的人通過把在拍賣會上拍到的資產轉手,賺到了創業的第一桶金。
從2000年開始,隨著國有資產轉制進入高潮,寧波的拍賣行業也進入了快速發展期。“一直到去年上半年,只要拍賣行拿到標的物,就不愁拍賣不出去。”畢紅說,2000年后,普通市民也開始出現在拍賣會上,隨著房產價格的走高,房產項目拍賣持續紅火,受買漲不買跌的心態影響,房地產價格經常能拍到超出起步價的一倍以上。“有一次我們受托拍賣鄞州區的一塊土地,從200萬元起步,最后叫到500多萬元成交。”
“拍賣會對于消費者的吸引力主要是,能在其中買到比市場價格便宜的東西。”黃季凡告訴記者,特別是房子和車子的拍賣,普通市民的參與程度很高。很多消費者對流程也很熟悉,并不需要過多解釋。消費者在競拍時也比較理性,大多會對看中的標的物有個大致的預算,超出了預算就不再舉牌。
服務延至上下游
張孝忠介紹,1992年6月,寧波市政府批準建立寧波拍賣市場。當時的鄞縣華銀公司、鄞縣人民法院、鄞縣工商局和鄞縣價格事務所共同參股,組建“華銀拍賣有限公司”,于1994年注冊登記、掛牌營業,這是寧波市第一家拍賣行。
1997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拍賣法》正式頒布實施。此后,寧波出現多家拍賣企業,拍賣物品主要是全市各級司法機關罰沒物資、贓物、金融機構的抵押物資、海關查獲的走私物品和企業改制中的固定資產、政府機構改革中的公務用車、國有土地使用權轉讓、個人所有的古玩文物、書畫、工藝品以及無形資產等。
“從近幾年情況來看,新增的銀行不良資產越來越少,寧波的國企改制也基本完成,因此這部分市場大大萎縮,而寧波的拍賣公司的數量卻是逐年增加,一度造成‘僧多粥少’的局面,拍賣企業經營效益兩級分化很嚴重。”
畢紅介紹,“以前項目拿來,開個拍賣會就可以了。現在,拍賣企業在前期和后期都有很多服務工作要做,我們公司就有專門的售后服務部,幫助拍賣得主完成后期的資產過戶手續。”
藝術品拍賣火爆
孫克昶告訴記者,“寧波的藝術品收藏者的數量很可觀,而且在外面的名氣也非常大。我們覺得藝術品拍賣在寧波市場上應該做起來。”
“受整個經濟環境影響,近兩年的藝術品拍賣市場并不景氣,但前些年我們的拍賣會著實激發了一些投資者的投資熱情。”孫克昶說,在寧波東方2004年秋季中國書畫拍賣會上,300多人競拍630多件書畫作品。
民間投資書畫的驚人熱情,使這場拍賣會從早上9點半持續到下午5點,始終“高溫”不退。估價為80萬元到100萬元的錢谷的《春山凝翠》落槌價為123萬元,加上傭金達到135萬元。“創下了我們拍賣行書畫成交的最高紀錄。”
其余大部分拍品的成交價都大幅超過了估價。比如第一幅拍的陸抑非《花鳥》,估價為3萬元到5萬元,落槌價為8.5萬元。第二幅程璋的《教子圖》,估價為1萬元到1.5萬元,落槌價為4.2萬元。那次來參加競拍的六成是外地人,成交價最高的拍品被外地買家拍走。
孫克昶說:“本地買家比較理性,超過了心理價位一般不會輕易再往上抬價。這可能跟買家身份有關系。寧波買家大部分是做字畫生意的,當然要仔細算計,而外地買家中有不少企業家,實力比較雄厚。”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