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爭相建館媒體熱衷辦展
據不完全統計,東京都有美術館79家,近20年來新增了20家。其中,松下電工于2003年在位于六本木附近的公司本部辦公大樓中開設了“汐留美術館”。三井財團于2005年在該公司的發家地——日本橋開辦了“三井紀念美術館”,該館的經營方略是“填補娛樂功能”,經營者看準的是城市重建開發帶來的無限商機和作為東京最繁華地段之一——日本橋的價值。另一家日本大公司三菱地產建造中的位于東京中心地段丸之內的“三菱一號館美術館”亦將于2010年春季竣工。正如日本美術評論家暮澤剛已所說,“美術館給城市帶來再生機能。”這也充分反映出日本各大公司和財團在文化產業上不惜投資的現狀,以及以此為后盾的城市再開發事業的發展趨勢。
除此之外,日本《朝日新聞》、《讀賣新聞》、《每日新聞》、《日本經濟新聞》、《產經新聞》和《東京新聞》六大報社及NHK電視臺、日本電視臺、TBS電視臺、富士電視臺、朝日電視臺、東京電視臺等均熱衷于舉辦各類文化活動,各報社和電視臺都設有文化事業部,日本國內每年舉辦的各類文物、繪畫展覽都離不開他們的直接參與及支持。如2008年4月由日本謙慎書道會在東京美術俱樂部主辦的“日中書法傳承展”,就得到了讀賣新聞社的積極協助;而2008年7月在東京江戶博物館舉辦的“北京故宮藏歷代書法大展”則由每日新聞社直接策劃并主辦。日本經濟新聞社2008年連續參與主辦了“平山郁夫繪畫展”、“東山魁夷百年誕辰展”等。朝日新聞社近三十年來,直接策劃或參與策劃舉辦的有關中國的文物或美術展覽活動更是不計其數,影響頗大。
現代美術市場活躍凸現中國元素
第三屆“東京2008現代美術展”的參展商家數量眾多,包括內覽會在內一共4天的時間里,營業額突破10億日元,觀眾多達43000人,比上一年增加了11000余人。據實行委員會介紹,該美術展的賣點主要集中在當代畫家的現代美術作品上,10億日元的營業額來源中不乏高價競買的人群。而日本現代美術熱賣的主要原因來自于國際美術界對以中國為代表的亞洲現代美術的高度關心。
日本國內對于中國當代美術的介紹始于上個世紀90年代中期。進入21世紀以后,中國年輕藝術家在國際美展上頻頻嶄露頭角,特別是他們在行為藝術和裝置藝術方面的突出表現,更引起了日本美術界的極大關注。
2007年12月,銀座著名畫廊聯合舉辦了“第一屆中國現代美術的今天”展,9位當代中國藝術家的60余幅作品被日本美術愛好者高價收藏,其中上海畫家丁乙的作品賣出了1300萬日元的高價;2008年4月4日,東京藝術展在東京國際會議中心舉辦。其中,北京、香港畫商帶來的參展作品,在其數量和份量上均得到業內人士的好評。另外,日本以及外國畫家的作品中也出現了一批表現中國歷史、山水、少數民族風情的作品,中國元素凸現。除此以外,來自中國的買家也頗引人注目,他們在美術展上的大手筆采購,震驚了日本同行,也引起了日本NHK電視臺等媒體的關注。
2008年5月9日,日中友好會館和上海美術館聯合主辦的“上海美術館館藏1979—2007展”在日中友好會館舉辦,該展為日本觀眾獻上了上海美術館1979年至2007年30年間收藏的油畫、水彩畫、版畫等代表作品,展示了中國美術界的新動向。
另外,由日本國際交流基金和國立新美術館主辦的“前衛中國——中國當代美術二十年”展于2008年8月開始在東京國立新美術館、大阪國立國際美術館和愛知縣美術館舉辦,展覽將一直延續至2009年3月。這是日本國立美術館在日本首次大規模地綜合介紹中國當代藝術。
立足名畫效應重視美術館作用
日本美術館界認識到對于觀眾或顧客來講,最重要的是“名畫的威力”。東京國立博物館主辦的“達·芬奇展”,以一幅《天使報喜》引起轟動,觀眾突破80萬人;國立新美術館推出的“荷蘭風俗畫展”以繪畫大師維米爾的《倒牛奶的女仆》傾倒了49萬觀眾。另外,國立新美術館的“莫奈大回顧展”動員觀眾70萬人,充分反映出名畫的威力。
在日本,雖然美術館很多,但是其個性和特色并不突出;國際美術館界甚至提出“在日本很難真正看到現代美術”和“日本是否有現代美術常設展”的疑問。對此,日本美術界也有同感,所以他們認為美術館建設應在其中充分發揮作用,美術館的著重點已不僅僅局限于經營和名作,而是要站在探尋價值的高度之上,以發現具有贏利價值、能招攬觀眾、有發展前景和值得收藏的作品為主要前提。
日本美術館界提出,未來的美術館經營之道還在于應成為發現和培養人才的場所。在這方面,最重要的是注意發揮各美術館學藝員暨專業研究員的特長,他們最了解國際美術的最新發展走向,最能發現青年藝術家的創作思想,這些人具有發現價值的眼光和能力,是今后世界美術發展的原動力。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